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2013-03-18 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统计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心全意谋发展,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90.2亿元,可比增长2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2亿元,可比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91.5亿元,可比增长31.8%;第三产业增加值64.5亿元,可比增长14.8%。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8.0:48.1:33.9。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10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100人;城镇就业与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人数达139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8%。

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着。年末全市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98200人、52024人、49402人和46203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0265人。共发放失业、养老、工伤、生育、医疗等保险费10.1亿元(含养老保险转移支出179万元)。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实行动态管理。年末城镇低保对象为42715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89亿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110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289.6万元。

财税收入稳定增长。地方财政总收入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亿元,增长7.1%。国税收入2.5亿元,增长66.3%;地税收入4.4亿元,下降10.6%;非税收入4.3亿元,增长17.1%。财政支出21.2亿元,增长0.5%。

二、农牧业

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全年农作物总播面积179万亩。粮食产量10.4亿斤,增长3%。全市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34.2亿元,比上年增长6.7%(可比价)。

畜牧业健康发展。年末牲畜总头数38.1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奶牛6.1万头,增长16.9%;生猪存栏4.4万口,增长57.1%。肉类产量2.7万吨,下降6.7%;牛奶产量27万吨,增长7.1%。

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3.8万千瓦,比上年下降17.4%;农用拖拉机6293台;农村用电量2106万千瓦时,比上年略有增长。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效益明显提高。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现价总产值199.8亿元,比上年增长50.4%;实现增加值67亿元,增长49.0%;产品销售率99.2%,提高0.7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其中地方系统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增长59.9%。在总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47.3亿元,增长68.5%;房地产开发投资12.7亿元,增长0.3%。

四、邮电和旅游

邮电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4.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万户,宽带用户33668线。邮政业务收入2210万元。

旅游业健康发展。2012年共接待旅游者1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4%;旅游业总收入15.9亿元,增长3.7%。

五、内外贸易和招商引资

商品销售稳中有增,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

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67个。实际引进资金133亿元,完成呼伦贝尔市下达任务的162%,同比增长84.7%。

六、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6.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8.7亿元,增长20.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6.5亿元(不含原鄂温克旗巴彦分理处),同比增长12.1%。

全年寿险保费收入10172.3万元,办理理赔案件1461件,理赔金额796.9万元;财产险保费收入5690.2万元,办理理赔案件2896件,理赔金额2846.8万元。

七、科技、文化、教育、卫生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争取到自治区级项目2个,资金40万元;呼伦贝尔市级项目5个,资金30万元;市本级项目经费21万元。申报国家级项目6个,申请资金980万元;申报自治区级项目4个,申请资金160万元。签订技术贸易合同4项,成交额完成1000万元。“科技惠农工程”逐步推进,全年各种科技培训活动共培训11662人次。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文艺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站)19个,图书馆1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7座。全市电视综合覆盖人口34万人,广播综合覆盖人口34万人。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800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4万余户。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有普通中学28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在校学生14987人,专任教师1752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584人,专任教师72人;小学13所,在校学生9489人,专任教师1396人。

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现有卫生机构197个。其中:医院19个,卫生院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7个,妇幼保健所1个,专科疾病防治所(站)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医学在职培训机构1个,公共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3019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164人。

八、个体私营经济

个私经济发展迅猛。全市私营企业897户,比上年增长11.9%;从业人员6032人,增长13.0%;注册资金13.6亿元,增长20.2%。个体有证工商户18030户,增长20.0%;从业人员38520人,增长26.8%;注册资金6.6亿元,增长18.6%。

九、人口

全市总人口354098人。其中:农业人口11118人,非农业人口342980人;市区人口145181人(包括东兴办事处),乡镇人口208917人。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39686人。其中:蒙古族18099人,回族5793人,鄂温克族431人,鄂伦春族92人,其它少数民族15271人。在总人口中,男性178953人,女性175145人,性别比为102.2(以女性为100)。

全年迁入人口2999人,比上年增长33.8%;迁出人口4670人,下降28.5%。出生人口1547人,增长41.4%;出生率为4.4‰,上升0.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077人,上升248.5%;死亡率为14.4‰,上升9.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

十、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岗职工人均工资47373元,增长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08元,增长15.0%。农民人均纯收入9613元,增长17.3%。

十一、资源和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全年共完成义务植树75万株,四旁植树15万株,落实禁牧15万亩,季节休牧40万亩,退耕还草12万亩。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万亩。

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156个,环评执行率达100%。单位GDP能耗下降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