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进出口贸易完成8477万美元,较上年增长37.0%,其中:出口8465万美元,较上年增长36.9%,进口12万美元,较上年增长200%。 全年共有招商引资项目170个,其中:在建项目101个,筹建项目19个,完工项目45个。招商引资国内合作项目到位资金181.4亿元,较上年增长25.9%,其中:省外到位资金153.08亿元,增长19.5%。合同利用外资277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70.8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公路货运量1131万吨,较上年增长17.2%,公路货物周转量173258万吨公里,增长19.09%;公路客运量2140万人次,增长16.94%,公路旅客周转量154110万人公里,增长17.4%。全年丽江机场保障航班26097架次,增长29.6%;旅客吞吐量288.43万人次,增长32.0%;货邮吞吐量6951.3吨,增长59.0%。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6170.2万元,较上年增长16.7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225.2万元,增长9.82%,电信业务总量71945万元,增长17.2%。订销报刊累计数1497.22万份,增长24.08%;函件120.86万件,增长2.25%;特快专递33.07万件,增长12.69%。全年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1.6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5.8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13.16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81.89万户,增长7.23%。 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馆187家,其中:五星级宾馆3家,四星级宾馆18家,三星级宾馆40家;旅行社29家;A级旅游景点16家,其中:5A级景点2家,4A级景点4家;红色旅游基地1个,旅游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全年旅游业再创佳绩,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二百亿元,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达到1599.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35.05%,实现旅游总收入211.21亿元,较上年增长38.7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514.4万人次,增长36.6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92.96亿元,增长39.44%。接待海外游客84.7万人次,增长11.2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89亿美元,增长13.13%。 七、金融和保险业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178063万元,较年初增加690030万元,增长19.78%;各项贷款余额为3029671万元,较年初增加526826万元,增长21.05%。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68887.21万元,较上年增长7.09%,赔付金额18891.25万元,增长27.88%,赔付率27.42%,较上年上升4.4个百分点。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市受益学生17.2万人,免补金额达到16306万元;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开工15.17万m2,竣工8.44万m2;“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全年小学在校人数9.6万人,初中在校人数4.69万人,高中在校人数2.26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61万人,幼儿园专任教师924人。在校残疾儿童322人,残疾儿童入学率62.65%。小学毛入学率110.41%,下降0.28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7.56%。初中升学率65.87%,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初中巩固率92.05%;师资力量加强,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24%,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7.99%;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90.0%,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8.5年。 全年财政预算安排科技经费288万元,较上年增长51.7%。实施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多项,申报专利119件。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年末共有文化馆6个、博物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文管所5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0%,较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较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全年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新建村文化室50个。 全年全市共举办市级综合性运动会2次、县(区)级综合性运动会17次、乡镇(办事处)级综合性运动会137次、行业系统综合性运动会81次。全市运动员在各项目比赛中获金牌8枚,银牌6枚,铜牌2枚。 年末全市共有全民所有制卫生机构93个,其中:市和区县级综合医院6个、卫生监督所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妇幼保健院6个、中医医院3个、中心血站1个、医鉴办1个、血防站1个、皮防站1个、乡镇卫生院60个;公立医院病床数2410张,较上年增长22%。拥有卫生技术员1699人。省属单位驻丽医院1个,床位30张,卫生技术人员33人。私立医院10个,床位390张,卫生技术人员298人;个体诊所165个,卫生技术人员372人。全市共建立了424个村卫生室,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190人;妇幼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婴儿死亡率11.95‰,孕产妇死亡率40.93/10万,住院分娩率90.41%,新法接生率达到97.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入推进,新农合覆盖农业人口97.16万人,参合人数94.08万人,参合率96.83%。全年共有253.37万人次享受新农合减免补偿,减免补偿金26838.23万元。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低速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目标范围内,人口素质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37‰。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20元,较上年增加2808元,增长1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94元,较上年增加824元,增长19.3%。 十一、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75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158人,较上年增加5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8%,较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就业人数持续增加。 年末全市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3133人,较上年增加4456人,其中:参保职工54807人,较上年增加2112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8326人,较上年增加2344人。征缴养老保险费30436万元,较上年增长21%。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76774人,较上年减少16320人,其中:参保职工102906人,较上年增加3601人,参保离退休人员24166人,较上年增加140人。征缴医疗保险费25004万元,增长4.0%。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30215人,较上年增加12人。征缴失业保险费2357万元,较上年增长13%。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84775人,较上年增加33790人。征缴工伤保险费2134万元,较上年增长69%。参加生育保险人数72547人,较上年增加42193人。征缴生育保险费1057万元,较上年增长2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40866人,较上年增长1.05%。 年末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0321人,全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9086.23万元,增长39.8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2207人,较上年增加11022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13089.88万元,增长12.32%。全年发放农村80岁以上老年人补助881.11万元。年末各类社会福利单位13个,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856张,收养各类人员676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6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62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100万元,慈善部门接受社会捐赠50.1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