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江阳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3-04-19 泸州市江阳区统计局

金融运行平稳。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深入,各金融机构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年内全区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各项贷款余额80.96亿元,比上年增长31.8%,改变了近两年贷款持续下降的状况。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基础教育继续加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区本级共有小学20所(法人单位数),在校学生46116人,专任教师163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普通中学29所,在校学生39898人,专任教师2217人。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86%。区委、区政府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集中资金,做好分类投入,切实保障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有力。切实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活动。政府投入150余万元在农村学校新建学生宿舍6300余平方米,对1500余名“留守学生”实行了寄宿制管理。教育治乱收到良好效果,进城务工农民、城市贫困居民、外来经商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极大地缓解了人民群众“上学难”的矛盾,2006年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南城学校和双语学校入学896人。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环境,鼓励企业自主创新,2006年我区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6项,其中申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申报市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2项,批准立项10项;申报市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5项,批准立项2项;评选表彰2003-2005科技进步奖14项;全区完成高新技术投入3000多万元,单是在职县级领导定点帮扶的28个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便实现产值7.65亿元,利税1.5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年末全区拥有体育场馆1个,影剧院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796千册。全面完成2006年“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新增用户756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0%。投入资金85万元,建成了江阳区广播电视站。协调市电台记者站采访播出江阳区稿件215件,协调市电视台记者站采访播出江阳区稿件348件。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刘开潜创作的歌词《都市街舞》在《词刊》(国家级刊物)第八期发表,创作的小品剧本《生命的最后》参加四川省第三届小品剧本创作比赛荣获三等奖。江阳区组织、创作的舞蹈《尔美依莎》参加四川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舞蹈比赛荣获创作、表演一等奖,江阳区参加泸州市庆祝建国57周年暨反腐倡廉文艺调演,大合唱《永恒的承诺》、《瓦西里的故事》获一等奖等。

卫生妇幼保健工作不断进步,城乡居民就医条件大大改善。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46个,其中医院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卫生院17个,急救中心1个,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692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4.35张。卫生技术人员3444人,执业(助理)医师107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1.74人。2006年建立示范村卫生室40个,建立示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1个,建立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国民健康水平逐渐提高,2006年全区住院分娩率84.0%,孕产妇死亡2人,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36.62/10万,婴儿死亡率9.7‰,出生性别比控制在102.37,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5.0‰,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已全面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江阳区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全国第四届特奥会,获得1枚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参加四川省第十届残运会,获得3枚金牌、3枚银牌、获3枚铜牌,参加泸州市第五届“泸天化杯”残疾人运动会,取得18枚金牌、9枚银牌、10枚铜牌。区武术协会参加四川省老年人太极拳俱乐部首届太极拳、木兰拳、传统武术精英大赛夺得5金、3银、8铜,获团体第一名。成功举办了江阳区第三届运动会。

十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2006年建成区土地面积23.62平方公里,其中绿化覆盖面积达7.93平方公里。全区森林面积达11791公顷。全年成片造林400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33公顷。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规划方案》,南苑社区成功创建为省级绿色社区,麻柳湾社区创建为市级绿色社区,分水岭乡创建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邻玉镇先锋村、蓝田镇杨桥村创建为省级文明生态村。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我区主要流域(沱江)出境断面水质达三类标准,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218万元,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22.9吨,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为96.9%,辖区范围内拥有污水处理厂1个,垃圾处理站1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6年末全区总人口为61.8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07万人,农业人口37.76万人。男性人口31.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50.9%,女性人口30.3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49.1%。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年全区出生人口6480人,人口出生率为10.5‰;死亡人口2708人,死亡率为4.4‰;自然增长率为6.1‰。居住在本区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59.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70万人。经市局评审认可,我区2006年城镇化率为63.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2006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091元,比上年增长13.9%,是近6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95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工薪收入增长14.6%,工薪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去年的71.9%上升至74.8%。人均消费性支出7683元,增长7.4%,其中,食品支出增长6.8%,衣着支出增长12.9%,交通支出增长70.4%,通讯支出增长10.6%。恩格尔系数为38.0%,较去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

据农村居民家庭收支情况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97元,比上年增加319元,增长8.4%。从收入构成看: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616元,增长14.6%;家庭经营纯收入2316元,增长4.5%;财产性纯收入41元,增长40.7%;转移性纯收入124元,增长2.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44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613元,增长2.9%;衣服消费支出110元,增长4.6%;交通通讯支出257元,增长9.0%;家庭设备用品支出181元,增长30.4%;居住支出253元,增长11.2%。医疗保健支出218元,增长27.3%;文化教育及娱乐用品支出341元,下降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