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双峰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共投入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资金7916万元,消除危房11.5万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4万平方米、C级危房7.5万平方米),完成新建、维修改造校舍9.2万平方米,改造学校90所。其中已创建合格学校27所、农村公办幼儿园4所。目前我县共创建省级合格学校106所、农村公办幼儿园7所。全年完成农村学校教师工作周转房项目6个,农村学校教师廉租房项目5个。同时,启动并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5个,城区大班额化解工作正式启动。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繁荣。“文化兴县”战略强力推进。全县共有乡镇文化站17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馆藏书17万多册,接待读者20余万人次、外借图书18万余册次、解答各种咨询0.15万条次。全年新建农家书屋278家,完成各种演出125场,其中下乡演出83场。农村数字电影工程也稳步推进,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0613场次。全年创作及新排的剧(节)目有小品《大姐》,小戏《乖媳妇》,歌舞《春韵》、《青春活力》,歌曲《最美还是我双峰》、《有个地方叫双峰》等。其中歌曲《啊,江南》入围“全国首届唱我家乡的歌”原创词曲选拔活动。组织选送的湘绣作品《石雕水府风情》参加第二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获铜奖,湘绣作品《石雕平步青云》获创意奖。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共有电视台1个,电视差转台3个。电视综合覆盖率99.53%,广播综合覆盖率99.3%。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28000户,比上年新增3100户,城区有线数字电视进行了双向网改造。在偏远山区安装卫星直播接收设备3700套,有效解决电视盲村10539人看电视难的问题。在搞好日常宣传的同时,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在湖南卫视《新闻联播》上稿20篇,总时长997秒,排名全市第一;在创优暨娄底广播电视奖评选中有2件作品获一等奖、4件作品获二等奖,5件作品获三等奖。 卫生事业成效明显。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5个,拥有医疗病床1862张,卫生技术人员1896人。疾病预防控制连创佳绩,累计报告传染病20种6633例,前5位是手足口病4477例,肺结核862例,肝炎798例,其它感染性腹泻110例,梅毒102例。其中死亡11例,分别是肺结核4例,艾滋病3例,狂犬病,麻疹,手足口病、麻风病各1例。全年报告疑似麻疹病例99例(外地报告64例,本地报告35例),确诊1例,所占比例1.01%,本地报告病例采血率100%。免疫规划工作:建证率100%,全程合格接种率90.9%,卡证相符率96.9%,单苗接种率分别是:卡介苗99.7%,糖丸99.3%,百白破疫苗97%,麻疹疫苗97.3%,乙肝疫苗99.7%,流脑疫苗99%,乙脑疫苗98%,甲肝疫苗97.6%。 妇幼保健成效显着。全年共有孕产妇11353人,活产婴儿11410人,孕产妇建卡率为97.6%,产前检查率为96.54%,住院分娩率为99.98%。全年孕产妇死亡6例,死亡率为52.59/10万。7岁以下儿童69098人,儿童保健管理率为78.85%。3岁以下儿童23526人,系统管理率为83.33%。5岁以下儿童死亡105例,死亡率9.20‰;婴儿死亡71例,死亡率6.22‰;新生儿死亡39例,死亡率3.24‰。无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听力筛查7574例,筛查率88.18%;产前筛查1991例,筛查率23.25%;新生儿疾病筛查7678例,筛查率89.39%;免费婚前医学检查12820人,婚前医学检查率80.85%。母乳喂养率83.75%。 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共计补偿参合农民1277069人次,补助金额25313.4万元。其中,住院补助101961人次,补助金额21020.4万元;特殊疾病门诊补助30379人次,补助金额1593.4万元;定额住院分娩补助5567人次,补助金额512.3万元;普通门诊补助1128567人次,补助金额2187.2万元。县、乡两级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81.2%,实际住院补偿率60.91%,五保户县内定点医院住院政策范围内全免费救治。 体育事业稳中有升。体育场馆建设有突破,双峰县体育中心正式开工建设。群众体育有了大发展,全县组织开展了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8次。竞技体育来势喜人,为积极备战省十二运会,目前体校常年在训人员66人,向长沙水上项目训练基地输送人才10人,并在省常年比赛中双人赛艇获得了1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1个第四名和1个第五名的成绩。体育彩票销量创历史新高,2012年全县完成体彩销售总额1148.2万元,其中:电脑彩票销售1079万元(赛车640.4万元、竞彩110.4万元、概率奖328.2万元)、即开型彩票销售69.2万元,比上年增长31.7%,销量首次突破了1100万元大关。 十、资源和环境保护 资源供应基本稳定。年末,全县实有耕地面积44.59千公顷,其中水田37.06千公顷,旱土7.53千公顷。全县水库年末总蓄水量5613.7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263.7万立方米。全年降水量1427.24毫米,比上年增加50.6%。全年最高气温36.8℃,最低气温-5.4℃,年平均气温16.9℃,比上年低0.2℃。年末,有林地面积76.3千公顷,森林覆盖率46.43%,森林蓄积量260.3万立方米。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867公顷。 全县全年抄表用电量为5.98亿千瓦时(不含海螺公司用电量),其中三次产业用电量3.32亿千瓦时,一产用电1.29亿千瓦时,二产用电1.56亿千瓦时,三产用电0.47亿千瓦时。照明用电2.66亿千瓦时,农村居民用电1.89亿千瓦时,城镇居民用电0.77亿千瓦时。农村用电量3.18亿千瓦时。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53.8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31%。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1.10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10.38%。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3个,完成限期治理投资900万元。全年实现COD减排211吨,消减率为1.3%;氨氮减排24吨,消减率为1.18%;SO2减排维持去年排放水平;氮氧化物减排191吨,消减率为3.16%。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发展。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954718人,其中男性人口494885人,女性人口459833人。全年出生人口11091人,出生率11.65‰,死亡人口4615人,死亡率4.86‰,人口自然增长率6.79‰。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125.7:100。年末全县农业人口839056人,非农人口115662人;常住人口859407人,常住城镇人口为214771人,城镇化率为24.99%。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6元,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730元,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70元,增长18.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311元,增长44.3%。 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全县参加新农保人数为54.3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094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618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485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登记参保人数10.36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8439万人,比上年新增3003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71万人,比上年新增1.1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643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