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趋于稳定,支出重点倾向民生。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达51.95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1.80亿元,增长3.4%,占财政收入的99.7%。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耕地占用税分别为1.60亿元、11.22亿元、10.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0%、10.2%和2.3%,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出现小幅下降,分别为2.02亿元、0.91亿元,比上年分别降低6.0%和15.2%。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全年地方财政支出84.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3.45亿元,增长8.5%。教育支出12.41亿元,增长60.1%,医疗卫生支出4.02亿元,增长5.0%*。 全区金融业运行良好,各项存款、贷款快速增长,新型金融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22.95亿元,比年初增长了36.3%,其中个人存款余额672.76亿元,增长28.7%。年末贷款余额1899.82亿元,增长28.6%,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265.89亿元,增长14.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和运用成绩显着,全年认证登记技术合同项目1396项;合同成交额17719.63万元,比上年增长93.4%;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全年专利申请3542件,获得专利权2863件。 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67所,其中普通中学42所,职业中学10所,小学93所,幼儿园22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分别为5.59万人、1.55万人、6.43万人、3.70万人、80人。学校基础建设顺利推进,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中小学基本实现塑胶运动场全面覆盖,体育运动场面积达标学校113所,较上年增加14所。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明显提升。全区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合格率、毕业率、升学率均达100%,高考升学率稳步提高,高考升学率达93.9%,其中重点批上线851人,“二本”上线2365人,分别比上年多416人、876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农家书屋实现村级全覆盖,公共图书馆藏书37.80万册,较上年增加了0.64万册,书刊外借49.10万册次;文物藏品1204件,藏品参观16万人次。农村综合广播信息系统运转良好,农村广播综合覆盖率100%,实现广播村村响;全区电视综合覆盖率99.6%,其中农村电视覆盖率达99.3%。 认真落实全民健身规划,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年举办区级以上运动会55次,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达96.65%;专业体育人才辈出,发展等级运动员55人,其中二级运动员17人,三级运动员38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各级卫生机构98家,其中,医院、卫生院4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个,其他医疗卫生机构7个。卫生机构床位数4130张;执业医师、助理1845人,注册护师、护士1802人。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开发建设全面提速,城市核心区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空港新城建设加快,中央公园北区、中区建成开放,成为重庆新地标。城市管理全面加强,成功创建市级次干道严控管理示范街、清洁示范道路等8条。完成兰馨大道等10条城区干道绿化,实施主干道环境综合改造42万平方米,建成桃源公园和10个社区公园,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85万平方米。 深入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建成统景等6个场镇污水处理厂、27个垃圾中转项目,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5%和98%,区域水环境全面达标。全社会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2.8%、1.4%、3.1%和0.5%,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340天,比上年增加了8天。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33元,比上年增长12.7%,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224元,增长1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375元,比上年增加1056元,增长12.7%,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5125元,增长20.0%;人均家庭经营收入3169元,比上年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521元,增长16.1%,其中用于衣着、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消费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增长17.8%、27.3%、1.2%、18.7%和19.9%。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五险”参保率全面提高。年末全区城镇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9.9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3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1.1%、14.9%。农村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参保养老保险人数为29.44万人,参加新农合医疗保险人数为46.46万人*。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年末全区社会福利机构(含未登记农村五保供养机构)62个,床位4288张,比上年增长8.2%。进一步规范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落实社会救助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上涨“双联动”机制,全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747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5380人*。 十三、人口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43.32万人,比上年增加4.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0.29万人,城镇化率77.0%。户籍人口110.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7.17万人,比上年增长6.5%;农业人口43.41万人,比上年减少1.12万人。在户籍中,男性人口55.75万人,女性人口54.83万人,人口性别101.7(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12764人,计划生育率为92.9%;死亡人口729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1‰。 注:财政、科学技术、体育、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社会保障、进出口总额、交通运输中的客货运输量等用*标注的段落或部分,统计范围未包含北部新区,其余未注明的统计指标统计范围均包含北部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