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北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我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市委年初确定的工作任务目标,抢抓机遇、创新思路、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快发展大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一、综合 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9774万元,同比增长10.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00310万元、45283万元、11418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4%、增长3.4%、增长8.5%。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8.6%、17.4%、44.0%,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1.7个百分点、下降0.7百分点、下降1.0个百分点。 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工业确立了“工业立市”的主导地位,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非国有经济健康发展;财税工作稳步攀升。 二、农业 2005年,我们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继续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突出发展以两牛为主的畜牧业,大力实施绿色食品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粮豆薯总产量为289364吨,同比增长8.7%,粮豆薯中主要粮食作物大豆、玉米、小麦、水稻的产量分别为174509吨、67687吨,1943吨、33499吨,经济作物中麻类、油料、蔬菜的产量分别为4500吨、397吨、124430吨。畜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大牲畜存栏44685头,同比增长11.8%,其中黄牛及肉牛存栏17698头,同比下降8.5%,奶牛存栏25243头,同比增长37.0%;生猪存栏32037头,同比下降6.4%;羊存栏54328只,同比增长2.4%,家禽存栏340913只,同比增长0.7%,肉类总产量为4751吨,同比增长11.4%,奶类产量为44658吨,同比增长15.7%。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呈现平稳态势,据乡企局统计数据表明,乡企总产值实现32187万元,同比增长3.0%,营业收入32991万元,同比增长4.0%,纯利润2283万元,同比增长2.0%,税金1121万元,同比增长7.0%,增加值7403万元,同比增长3.0%。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01994万元,同比增长14.7%,其中农业产值80120万元,同比增长16.1%,林业总产值5067万元,同比增长11.9%,牧业产值15537万元,同比增长10.4%,渔业产值1220万元,同比增长2.3%,农业总收入实现104969万元,同比增长7.5%,农业总费用为56962万元,同比增长6.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全面提高。通过技术改造、联营联合、政府扶持等措施,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六大产业”拉动效应明显增强。统计口径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及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3429万元,同比增长40.0%,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8274万元,同比增长30.6%,利润总额实现-2542万元,同比增亏262万元,税金实现3843万元,同比下降6.0%,亏损企业亏损额为3218万元,同比增长1.3%。规模以上市属工业企业实现产值为24619万元,同比增长94.3%,产品销售收入20081万元,同比增长61.9%,利润450万元,增加319万元,税金854万元,同比下降12.5%。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1579万元,同比增长0.6%,增加值8090万元,同比增长9.3%。 建筑业平稳发展。2005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完成11932万元,同比下降14.0%,建筑企业房屋竣工面积12.1万平方米,同比持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迅速增长。2005年,全市统计口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9630万元,同比增长46.6%。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6600万元;更新改造投资2759万元;其他投资10271万元。 五、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继续平稳增长。2005年全市公路客运量92万人,同比下降2.1%;公路货运量73万吨,同比下降3.9%。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发展,邮电通信网络遍布全市城乡。全年邮电业务收入为13349万元,同比增长8.4%。全市住宅电话用户58298户,同比下降30.5%;移动电话用户11.1万户,同比增长11.1%;小灵通用户2.74万户,同比增长4.9%。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运行平稳。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057万元,同比增长8.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9%。从城乡结构上看,城市零售额为65709万元,同比增长9.6%;农村19348万元,同比增长2.9%。国有经济零售额为21130万元,同比增长44.7%,非国有经济零售额为63927万元,同比增长890.3%。 市场物价小幅度上涨。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为103.7%。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2005年,全市财税部门进一步加强了税收征管,完善征管体制,努力扩大财源,增收节支,本级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实现6831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6.4%;本级一般预算内财政支出27981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9.6%。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2005年全市各项存款余额407961万元,同比增长11.8%;其中:城乡储蓄存款余额325365万元,同比增长9.9%;各项贷款余额174995万元,同比下降8.3%。 保险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全年保险费收入9284万元,同比增长3.8%,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1384万元,同比增长4.0%。人身险保费收入7900万元,同比增长48.9%。 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投资1179万元改善了办学条件,撤并学校14所,对贫困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辍学率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之内。2005年全市普通中学在校生人数25275人,同比下降9.8%;小学在校生人数32323人,同比下降3.3%。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36人在国家和省级文体赛事中获奖。广播电视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信号全面覆盖。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参保人数54261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传染病区投入使用,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步形成。2005年末,全市医疗机构数219个,其中:医院29个,拥有床位数2297张,卫生技术人员达2297人,其中医生969人。医疗装备技术水平逐步现代化,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0人,使我市的医疗服务功能得到加强。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控制。2005年全市出生人口3786人,同比下降5.1%;死亡人口1868人,同比下降10.0%。人口自然增长率4.04‰。2005年全市总人口为474889人,同比增长0.4%,其中:城镇人口297086人,乡村人口177803人;农业人口195749人,非农业人口279140人。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636元,同比增长12.8%;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元,农民人均收入3217元,同比增长19.9%、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