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道外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3-06-28 哈尔滨市道外区统计局

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至2012年末,全区有乡级敬老院1家,得到国家集体供养孤老弱残23人。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至2012年末,道外区以工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污染源治理为重点。在大气减排项目上,落实了华夏水泥厂2座立式窑炉淘汰落后产能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11.7吨,氮氧化物12.15吨。

居民区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强化。至年末,继续落实了3年拆并计划,启动禧龙陶瓷大市场、陶瓷小区、三马地区拆炉并网。现已拆除锅炉44台,每年减少燃煤量5500吨,可确保完成并网任务;推进燃煤锅炉使用型煤锅炉和洁净煤技术产品,对司炉人员进行集中环保培训,包括160家小洗浴锅炉在内,使用型煤的单位200多家,年用量近20000吨。环保、工商、文化、公安、综合执法等部门联合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和噪声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治理居民区内加工修理、餐饮等噪声、油烟、异味污染源700余个。

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团结镇红利村大型种养殖基地、白鱼泡湿地8万亩农田退水污染治理工程等大项目取得显着进展。建成团结镇红光村和巨源镇小山子村2个省级生态村,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农村乡镇建成区(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5.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46%。

三、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至2012末,全区总人口970144人,全区总户数387089户。其中,常住人口686817人,常住户数292647户;流动人口189649人,人户分离人口93678人。其中,男性人口338690人,女性人口348127人;城市人口564215人,共188071户;农村人口122576人,共40858户。

全区人口出生率6.09‰,死亡率5.41‰,人口自然增长率0.68‰,计划生育率99.6%。

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

就业再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至2012年末,全区城镇新就业18558人,完成目标107%;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164人,完成目标101%;发放小额贷款7077万元,发放人数达1000人,公益岗位安置841人,职业介绍登记32278人,完成目标159%;介绍下岗失业人员21717人,完成目标96%;下岗失业人员成功就业15978人,完成目标107%;培训创业人员2027人,城镇劳务输出12809人,完成目标206%。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果。至年末,新增失业保险参保人员1940人,医疗保险续接5556人,医疗保险新参保4024人,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56768人,新农保参保人数47127人;城居保参保人数5190人。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8%,城镇居民参保率达到98%。新农保收缴率96%,城镇居民收缴率96%。新农保发放率100%,城镇居民发放率100%,清欠养老金365821元,完成全年目标。

四、城市建设与公用事业

城市综合整治

城市环境实现新突破。至年末,如意雅居二期、陶瓷小区一期等4个省级棚改竣工项目圆满完成,1.47万户居民回迁入住,回迁房总面积56.84万平方米。如期完成了桥头屯等5个棚改新片区净地任务和化工路、龙凤路、新江桥街、平湖街4个市级重点道路打通工程征收任务,地铁车辆段等15个多年遗留棚改片区实现征收净地。全年征收净地总面积115万平方米,完成量和净地率位列全市第一。组织联合拆违行动百余次,拆除城区违建546处、20万平方米,确保了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成绩。天恒大街、东巨路部分路段纳入城区管理道路,大修了南十七道街、教工街等10条道路,维修养护道路160条。改造229个旧有居民庭院,建成精品景观庭院70个、休闲娱乐广场4处、景观林地8片、景观街路25条,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改造供热管网53.2公里,撤并小锅炉80台,建立物业服务站30个,调处供热、物业纠纷2100余件。

市政建设

市政道路建设更加完善。至2012年末,共有区级道路307条,总长163.71公里。其中,二类街路30条、32.16公里,三类街路166条、90.68公里,四类街路111条、40.87公里。县级公路2条、24.1公里,乡级公路23条、140.87公里。

注:

1、本公报中的年度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各行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其分组、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组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产品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全部工业企业。

4、土地及行政规划。道外区地处哈尔滨市区中东部,全区土地面积615.2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36平方公里,郊区面积575.90平方公里。市区设二十三个街道办事处,市郊设团结镇、永源镇、巨源镇和民主乡。全区共有1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0个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