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侯马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3-06-21 临汾市侯马市统计局

年末,我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91292万元,比年初增加75807万元,增长14.7%。各项贷款余额269940万元,比年初增加7968万元,增长3.0%。现金收入累计达到2643153万元,现金支出2473410万元,货币净回笼169142万元,比上年多回笼11810万元。有价证券及投资交易额5750万元,比上年增加68万元,增长1.2%。

保险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1922万元,比上年增加376万元,增长3.3%。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4459万元,人身保险保费收入7463万元。全年共支付各类赔款2100万元,比上年增加572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我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22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完全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中学5所,小学73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33人,在校生2799人,毕业生567人;普通高中招生1343人,在校生4140人,毕业生1319人;初中招生4138人,在校生12145人,毕业生3708人,初中入学率为99%,巩固率为99.4%,普及率为98.1%,毕业率为99%;普通小学招生3037人,在校生19265人,毕业生4218人,小学“四率”均为100%;幼儿园共有73个教学班,在园幼儿4436人。我市8个乡办全部达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求,“普九”人口覆盖率100%。各类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至年末我市共有民办普通中学6所,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54人;民办小学5所,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7人。

科技工作继续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我市共申请专利22件,为上年的3倍,其中获得专利4件。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1项,省级科技项目3项,临汾市级科技项目7项,组织实施我市科技研发资金项目30个。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体系,培育了2个科技示范乡和5个科技示范村,150个科技示范户,带动我市科技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质监工作再上新台阶。截止2006年底,我市有5个产品获得山西省名牌产品称号,10家企业获得了山西省A级以上质量信誉等级企业称号,4家食品企业取得“QS”准入标志,26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计量服务积极推进,全年共检验商品132批次,检定计量器具1557台(件),其中强检1504台(件),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周检率为98%。

九、文体、广电和卫生

年末我市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全年累计播出电视节目414720小时,广播直播节目时长达2340小时。有线电视节目40套,有线电视用户达到55200户,有线电视城市覆盖率为100%,农村入户率达70%,我市已有54个村的村民收看到光缆传输信号的电视节目。

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文体节目丰富多彩。元旦、春节期间文体活动多种多样,中小学生庆元旦长跑比赛促进了中小学校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庆元旦中国象棋大赛拉开了两节问题活动的序幕,庆元旦文艺晚会及春节文艺汇演丰富了广大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元宵节社火表演、灯展、焰火晚会规模大、人员多、效果好;五月文化周活动与消夏文艺晚会丰富了群众夏日文体生活,花红草绿新侯马报影展展现侯马新形象,服装展示活动展示我市名优商品,促进物资交流,各大系统拔河比赛赛出了友谊,促进了交流;年内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山西侯马新田春秋古都文化节,名家云集,群星荟萃,为广大群众奉献了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文化事业硕果累累,市群艺馆小红伞艺术团赴香港、青岛比赛荣获大奖,皮影艺术家赵翠莲作品走进美国,深受欢迎,侯马皮影被省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体育比赛获奖连连,荣获临汾市苗子大赛团体第二名,在临汾市第二届全民运动会上获老年门球第一名、老年秧歌第二名、中国象棋第五名,我市被临汾市体育局评为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市,被省发改委、省体育局评为贯彻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先进市。

年末我市有卫生机构24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个。我市医院和卫生院共有床位1343张,卫生技术人员183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师724人,注册护士460人。我市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10个,78个行政村共建立了76个村办卫生所。2006年,我市新生婴儿建卡率100%,建证率100%,五苗接种率达97.1%。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2006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我市总人口为235321人,比上年末增加1342人。全年出生人口2766人,出生率11.79‰;死亡人口1424人,死亡率6.0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2‰。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08元,比上年增长7.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241元,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50元,比上年增长6.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40元,增长10.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5.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

据城乡居民抽样抽查,年末,我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7.0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7平方米。

年末我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514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00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8150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7106人。全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6759万元,总支出5476万元。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67.2%。全年共有3058户7626名城镇居民和916户918名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共发放低保金600余万元。2006年我市福利性救助各类人员1350人次。

十一、资源和环境

年末,我市耕地保有量14.7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3.6万亩。全年水资源总量3102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32立方米。全年降水量536.2毫米。万元生产总值平均耗水量为38.4吨,比上年下降2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3.16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9.4%。

“碧水蓝天”工程初见成效。市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3.74,比上年下降0.14,下降幅度3.6%。市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264天,比上年增加63天。我市地表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比上年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3.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4.6%。

年末市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9.5%;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45.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1%。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我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