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宝应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3-06-02 扬州市宝应县统计局

保险业规模总体平稳。全年保费收入8.97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8亿元,增长15.3%;人身险保费收入7.09亿元,增长5.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有力推进。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高新技术产品80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70个。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专利授权数69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30件。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年内实施工程项目474个,规划面积16.2万平方米,扩建面积7万平方米,中小学全面告别在D级危房中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历史。生态新城高中继续建设,扬州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二期工程全面开工,高考标准化考点考场顺利建成。新创省优质园4所,占比升至76.7%。鲁垛高中撤并办学;回收职教中心,整合职教资源,组建了中等专业学校;新建职教实训基地8个、实训室近80个,新增省品牌专业1个;新创省级社区教育中心、市示范社区教育中心各1家。县外教中心正式运作,教育国际化探索迈出新步伐。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吸引民资800万元改造的世纪影城年初实现数字放映,已接纳观众20多万人次。泛水镇新建的6000平方米文体中心竣工,黄塍镇、世纪园社区创成省级社区体育俱乐部。继续开展“大篷车”乡村行活动,淮剧团在县各镇演出大型现代戏《湖畔风雨情》27场,观众达3万多人次。县图书馆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免费开放,向消防、武警中队、城区敬老院、社区以及镇图书室等送书服务计10000余册。

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创成2个省示范镇卫生院、2个省示范中医科建设单位、3个市示范中医科、1个市标准化卫生院、3个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镇。基药零差率制度,在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费用下降达50%,被省表彰为“实施基药先进集体”。全县新农合参保人数达63.5万人,参合率达99.4%;参合农民受益228.37万人次,受益率达359.4%,补偿资金1.91亿元,资金使用率达100.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组织群体比赛和表演活动40多项,元旦健身长跑活动、职工足球比赛、周末篮球赛、机关干部职工乒乓球比赛等品牌影响逐步扩大;开展体育健身表演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和进机关“五进”活动,带动一批人健身,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已达总人口的40%。

十一、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积极推进。237省道临城段工程建成、三期工程31公里全面开工,泛水运河大桥建设、宝应船闸扩容改造进展顺利。开通部分镇村公交线路,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7公里,维修农村危桥44座。220千伏澄安线改造、220千伏黄塍变工程竣工投运,220千伏上安线改造等工程加快建设。深入开展“三村创建”,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初见成效。城镇化率达46.6%。

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国家生态县创建通过环保部考核,国家生态镇实现全覆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运东垃圾填埋场,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进一步健全。仙荷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运行,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铺设县镇村三级管网6300公里,完成区域供水任务,基本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深入开展“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持续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整治自然村庄2343个,创成“康居乡村”三星级10个、二星级43个。改厕2万座,新建户用沼气池1800座,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户籍人口90.31万人,比上年减少1.1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418人,出生率为9.27‰;死亡人口11992人,死亡率为13.2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3‰。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根据城乡住户调查资料,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88元,增长12.7%;人均消费性支出12730元,增长16.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70元,增长13.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269元,增长12.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0%。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34.5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为45.4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39万人,参保覆盖率达98.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85万人,参保覆盖率达96.9%;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6.13万人,参保覆盖率达96%;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9.44万人,其中14.64万人领取基础养老金。

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2.39%。统筹推进城乡就业,采集就业岗位39660个,推荐就业7467人。培训城乡劳动者11822人,新增转移7835人。组织创业培训1023人,扶持成功创业390人,创业带动就业2044人。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全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68万元,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301万元,涉及下岗失业人员205人。

注: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