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市中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健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区有卫生机机构12个,床位734张,卫生技术人员774人,其中:执业医师305人、注册护士240人。乡镇、街道卫生院6个,床位244张;区级妇幼保健院1个,床位50张,卫生技术人员53人;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1个,卫生技术人员31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拥有文化馆1座、图书馆1座;积极做好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各项工作,成功举办了2012年春节文艺晚会、“柯尔司曼”杯第二届“幸福新市中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喜迎十八大·相约十艺节”“我要上春晚”节目选拔赛3场。规范了网吧、游艺娱乐、出版物等市场经营秩序,促进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举办了“2012年市中区庆祝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广场文化系列活动”12场,共有200多件非遗作品展出。荣获省广电系统、省扫黄打非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体育工作成效显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取得长足发展,在龟山风景区承办了2012年枣庄市全民健身节“农信杯”登山比赛(第九届)。承办了山东省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幕式暨2012年全民健身月启动仪式。主办了2012年枣庄市五人制足球邀请赛。与区教育局密切配合开展“两课、两操、两活动”,实施“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全区所有中小学97%以上每人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一小时。通过积极对上争取,下半年申报2012年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全民健身工程项目4个,为我区争取2012年枣庄市农民健身工程2处。 十一、城乡建设、节能环保 城乡环境大为改观。实施路域环境、背街小巷、城区道路建筑立面包装改造等十大整治活动,一大批群众反映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解决。投资6322万元,改造提升背街小巷122条,解决了“路不平、灯不亮、排水不通”等问题;投资3.1亿元,完成了206国道、枣台线、光明路等8条道路环境综合整治;投资9800万元,包装改造城区道路建筑立面56万平方米。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太平街、三角花园西南片区、后陈湖等6个项目基本完成征收并开工建设,陈庄、杨河、十里泉二期等10个项目回迁安置区正在加快建设;381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主体工程已竣工;西沙河治理工程文化路以南基本完成,以北完成拆迁,正在紧张施工;投资1亿元,完成50余万平方米热源置换工程和供热管网改造、5000余户居民供水一户一表改造、3.5万户居民天然气置换;投资2.1亿元,完成明泉输变电、光明站配出工程建设,新改建配电线路62条、居民用电一户一表改造1.72万户,实施29个村“村村强网”工程,我区被命名为全省居民用电优质服务示范区;26个村、2.1万人喝上了安全水;齐福、安顺、蟠龙河、鲁王桥、东王庄等新型农村社区即将上房。 节能减排成效显着。已关停枣庄市裕泰印染有限公司、山东阿尔曼达纺织有限公司,关停14条立窑水泥生产线和南郊热电的炉后湿法脱硫项目,减排二氧化硫2120吨、氮氧化物518吨。枣庄学院、宝隆、华欣、税郭污水厂共减排COD330吨、氨氮40吨,1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 人居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深化流域污染综合防治,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水平,完成了东西沙河污水治理工程,做到了雨污分流,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90%;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完成中央投资肉牛标准化养殖场改扩建项目2个;建大型沼气池2座、秸秆回收站场6个;对4家企业实施了粉尘治理工程项目,对未取得环保合格标志的机动车限制上路行驶,对“黄标车”限制行驶区域和行驶时间,逐步淘汰高污染排放的机动车,进一步加强对我区2家机动车环保监测站的监管;实施了露天开采矿山及矿山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和扬尘污染综合利用、禁烧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三秋”期间,全区没有发现一处着火点;6个镇(街)均完成了12个绿色生态小区建设工程,建立了秸秆回收点,有效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净化了空气环境。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效显着。加快实施“退耕还林、山区生态公益林、农田防护林、城区乡镇驻地景观林、村居绿化美化、环城风景林和环城湿地生态建设”等八大生态工程建设,投资5.7亿元,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年植树造林10995亩,新增造林2.6万亩,年末林木蓄积量23.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3%。 十二、人民生活、安全生产、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合理增长。年末全区公安口径居民户数15.66万户,户籍总人口53.15万人,其中:男性27.21万人、女性25.94万人,非农业人口30.73万人。计生口径全年出生人口5363人,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7.1%,死亡人数2322人,人口出生率10.11‰、死亡率4.38‰、自然增长率5.73‰。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60元、增长13.7%;人均消费性支出14917元、增长10.8%,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32.9%、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0185元、增长13.9%;人均消费性支出5887元、增长11.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7.4%、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继续向好。始终坚持发展为先、安全为天原则,以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为载体,全年安监培训1.5万人次,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4次,专项整治26次,检查各类企业(单位)2090家次,排查并消除各类隐患3270余条。全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均为零,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1.25%。2012年,市中区被省政府安委会表彰为“安全生产月”活动优秀单位。 民政和社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年登记结婚人数5327对、离婚登记1592对,办理收养社会弃婴7人。全区拥有社区居委会50个,社区居委会成员208人,其中:中共党员164人、女性135人;拥有村民委员会111个,村委会成员427人,其中:中共党员360人、女性121人。在全市率先圆满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达到了按期换届率、一次选举成功率、村(居)委会有妇女当选率三个100%。 社会保障和双拥优抚工作稳妥推进。财政投入资金2.8亿元,把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医疗保险等全部提高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三个全覆盖”;城市享受低保人数20460人、月标准提高到2000元,农村享受低保人数9021人、年标准提高到320元,农村集体五保户供养人数1067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3%;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定期抚恤人数103人、补助优抚对象1744人、抚恤伤残人员687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