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商河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2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57.98亿元,增长22.3%。其中:第一产业3.15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22.10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32.73亿元,增长37.3%。 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县城南部综合区已初具规模。全年22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共完成投资14.02亿元,增长66.9%。全年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74.55万平方米,增长77.3%。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59.31万平方米,增长72.3%。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全年销售各类商品房16.0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4.5%。其中销售住宅13.94万平方米,下降59.2%。 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展顺利。2012年,全县保障房本年完成投资1534万元,住房施工面积12659平方米,竣工面积3500平方米。全县累计开工保障性住房141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48套,棚户区改造93套。竣工住房全部为公共租赁住房48套。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5.30亿元,增长20.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80亿元,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1.7%。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7.45亿元,增长13.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1亿元,下降13.4%;教育支出4.60亿元,增长24.6%;农林水事物支出2.62亿元,下降5.8%。 金融存贷款余额继续增加。截止2012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0.2亿元,比年初增长27.3%,其中储蓄存款余额61.6亿元,比年初增长29.2%;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2.1亿元,比年初增长19.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9.4亿元,比年初增长9.4%;中长期贷款余额18.3亿元,比年初增长29.8%。 保险业稳步发展。2012年,实现保费收入22400万元,比上年增长8.69%。其中,农业保费收入2500万元,增长44.8%,寿险保费收入16858万元,增长0.9%。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支付各种赔款及给付达9915万元,增长近三倍。其中:人身保险支出7643万元,增长九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全县12个乡(镇、街道)全面展开,承担种植、养殖业风险责任金额5亿元,受益金额大幅提高,达到1300万元,增长73.3%。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各类在校学生7.02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574人,普通中学在校生2.85万人,小学在校生4.01万人。年末专任教师4573人,其中:职业教育学校130人,普通中学1881人,小学2562人。 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稳步发展。全年实施各类科研计划19项。受理专利申请257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8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85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134项。专利授权75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8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61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2个;公共图书馆1个。年末全县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10.96万户。 医疗卫生事业平稳健康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16处。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4处,乡镇卫生院12处。卫生从业人员1733人,其中县级医疗单位1100人,乡镇卫生院551人。村卫生室336处,乡村医生927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着。全年举办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象棋比赛、全民健身大展示等大型群众活动18次,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3级社会指导员60人,被山东省体育局授予2012年度“先进单位”。 十、城市建设、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县城南部新区初具规模,城市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2012年,全年共完成城市基础建设投资6.4亿元,增长16.1%。2012年是“项目落实和环境提升”年,我县集中优势力量,全面推进济乐高速公路、德大铁路建设,继续加大商中河景观整治、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及交通信号设施等基础设施环境、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建设。实施了商河汽车客运站建设,深入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新型出租车和城市公交车运营正常,城区交通环境明显改善。淄博嘉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商河分公司、山东宝恒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东旭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东泰商诚置业有限公司等21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商河南部居住区,特别是一些高层住宅陆续落户,有力地改善了我县居民的居住环境。开工建设商河县图书馆,继续实施2012年集中供热续建工程建设,城市功能逐步健全。严格落实属地化管理、“门前三包”等城市管理制度,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公共设施维护、环卫保洁、交通管理、乱搭乱建和占道经营整治,城市秩序明显好转。道路养护保洁工作成效明显,县城道路保洁率达到100%。年末全县绿化覆盖率达到42.6%,建成区绿地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61平方米。城区路灯2712盏,增加109盏;全年拆除违章建筑4895平方米,改善了人居环境,城市总体形象发生质的变化。 公共事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城乡供水一体化总量252万立方米,供水总人口达到45万人,年末城乡供水一体化管道长度105公里;农村饮水工程进展顺利,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50.08万人。全县全社会用电量7.9亿千瓦时,其中居民生活用电1.6亿千瓦时。 环境质量开创新局面。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达标运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率先在全市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显着,全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标率均为100%; 十一、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2年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257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7637人,比上年增长1752人。全县职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9331人,比上年增加2747人。全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938人,比上年增长3344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400人,比上年增长403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8100人,参保率达到98.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2年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2.79万人,参合率达到100%,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到300元,其中:农民人均筹资额6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7%,全年共补偿支出新农合基金17935.84万元,受益农民47.9855万人次。 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低收入困难群体生活得到保障。城、乡低保救助标准不断提高,低保标准分别达到了月人均360元和年人均2300元,保障对象达到17875人,其中:农村16379人,城镇1496人,保障面达到了2.9%,覆盖率100%。开展了多项慈善救助活动。筹措资金7万余元,救助应届大学生36名。在“过节补助”活动中,为全县城、乡低保家庭发放过节费413万元。为2702余名优抚对象缴纳参保、参合资金60余万元,减免、报销医药费54万元,发放门诊医疗补助金35万元,2012年,医疗支出总金额为203.3万元,切实解决了优抚对象医疗难的问题。应急救助规模扩大,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16万元,救助和资助居民20621人。全年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35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