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闸北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3-07-03 上海市闸北区统计局

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8.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外贸出口5.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累计出口5.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三资”企业出口2.02亿美元,占全区出口额的38.75%。“自营进出口”企业出口2.46亿美元,占全区出口额的47.14%。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45.80%;纺织品出口占19.88%。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能力显着提升。积极培育各类科技创新项目,扶持科技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的项目申报工作。上海市第一个创新热点计划--闸北区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创新热点计划进展顺利。全年新增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20家,总量达130家;新增上海市创新型企业22家,总量达27家;新增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9家,总量达41家;全年获批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8项,获得上海市中小科技型企业创新资金项目17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4项。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完成大宁商圈等8个公共区域WLAN覆盖建设,完成7个产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优化项目。

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化,现代化步伐加快。积极提升教育内涵。落实“发现学生创新潜能,构建成长‘绿色通道’”中小学创新教育链建设方案,以市北中学为龙头,以市北初级中学为衔接,以大宁国际小学等4所小学为基点,形成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教育衔接序列。教育均衡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创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苏河湾实验中学和上海棋院实验小学;新增大宁国际第二幼儿园、中华新幼儿园分园等;281街坊配套中学、319街坊配套幼儿园、彭越浦6号地块配套学校、339街坊北上海8号地块配套学校及幼儿园等项目开工建设。扎实推进校园安全工程,校安工程6所学校全部竣工,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3年工作目标。通过上海市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综合督政,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稳健。宝山路街道获得全国第三批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大宁路街道等4个街道被评为2011年度上海市社区教育示范城镇。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深入推进医改各项工作。实施第三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成功创建成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加强与长征医院、市中医医院、华山医院等三级医院的合作,深化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有序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建成区婚姻家庭健康指导服务中心,有效推进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测的一体化建设。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站街道、芷江西路街道、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上海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26岁,男性期望寿命达到80.22岁,女性期望寿命达到84.34岁,婴儿死亡率3.05‰,孕产妇死亡率为0。全区各医疗机构完成门急诊1062万人次,其中区属医疗机构568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量占区属医疗机构的53.85%。

至年末,区域内共有医疗机构127个,其中: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6家;医疗机构实有床位5314张,床位使用率99.94%;卫生技术人员6291人,其中执业医生2211人,注册护士2730人。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2万场,举办闸北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暨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报告会、“活力闸北、幸福家园”区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等。参加首届市民运动会,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工作。成功承办亚洲男子排球俱乐部锦标赛。完成区图书馆分馆建设;完成彭浦镇、宝山路街道等5家街道镇社区数字图书馆建设。新建3条百姓健身步道,新建1个百姓健身房,更新整新56个社区健身苑(点)。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至201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61万人。户籍人口为68.69万人。户籍人口出生5892人,出生率为8.58‰,户籍人口死亡6151人,死亡率为8.95‰,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7‰。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坚持多元并举,创新突破就业服务要求,制定完善扶持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坚持创业促进就业,加快创业孵化园区建设,在全市率先启动创业型城区创建,市北聚能湾创新创业孵化园已有39家企业入驻。建立促进就业新型工作机制,推进青年就业,将“2030青年培训”项目成功列入全市“启航计划”深入推进;开发地铁安检员等18个新岗位,组织393名闸北户籍青年参加定向职业培训,帮助343人实现就业。全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3896个,城镇登记失业19975人,其中女性5718人;帮助成功创业528人,援助困难边缘群体就业2768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扎实推进。廉租住房受益面持续扩大,全年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1414户。完成共有产权保障房审核、供应工作,完成2011年两批次共有产权保障房的受理供应工作,共有3273户完成购房签约;2012年批次受理申请家庭1344户,1103户家庭完成选房并陆续签约。市筹公租房项目进入常态化申请受理,完成市筹公租房新江湾尚景园项目试点供应工作,49户家庭已入住;先锋电工厂、沪太路1895弄55号公租房项目启动建设;通过多途径筹措公租房源740套,竣工538套,首个区自筹公租房项目“共和新路619弄”累计受理48户,首批通过审核35户。动迁配套商品房建设顺利进行,彭越浦6号地块动迁安置房竣工;桥东二期动迁安置房、339街坊北上海8号地块动迁安置房等工程已进入正常施工阶段。

帮困救助工作扎实开展。推进收入核对机制,完善低保审核工作。做好民生保障待遇标准调整工作,整合社会帮扶资源,社会帮扶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各街道镇开展“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帮困试点,累计帮扶“支出型”贫困家庭308户,帮扶资金98.07万元。在天目西路街道开展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试点。全区累计低保救助23.23万人次,金额8720.18万元,医疗救助4563人次,金额473.20万元。

全面推进涉老实事项目。为老实事项目顺利完成。新增养老床位150张。新建2个老年活动室,新增2个助餐点、562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积极落实为120户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性居室改造服务,招募1501名老年志愿者为7503名高龄老人结对提供家庭互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