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肇州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7-01 大庆市肇州县统计局

2012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农业创精品、工业强园区、三产优服务、城乡抓统筹、民生造福祉、强县富民众”发展思路,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2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出42亿元,增长11.1%;第二产业增加值102亿元,增长41.7%,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2亿元,分别增长42%和25%;第三产业增加值18亿元,增长10%,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为0.7、3.6、1、0.9亿元,分别增长5.7%、14.1%、10.5%、5%、。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282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6.9﹕60.9﹕12.2调整为25.9﹕62.9﹕11.2。

全县行政区域面积2445平方公里。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65997人,其中:男237767人,女228230人。

二、农业和农村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完成第一产业总产值90.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4.6亿元,增长40.3%;林业产值0.2亿元,增长11.1%;畜牧业产值45.3亿元,增长21%。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3处,粮食高产创建面积163万亩。战胜罕见粘虫灾害,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0亿斤,连续四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建成棚室全部投产,果蔬总产量7.5万吨,实现产值3.8亿元。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5万亩,新培育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标识10个。新建标准化养殖园区6个,全县奶牛、肉牛、生猪、禽类饲养量预计达到6.5万头、27万头、180万头、2100万只,分别增长18.2%、22.7%、26.8%、23.5%。

完成棚户区改造建筑面积17.7万平方米,推进二井镇实现村和双发乡双发村2个市级示范新村建设,改造农村泥草房2398户。

三、工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0亿元,比上年增长42%,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1.7%。全县规模工业完成产值56.9亿元,同比增长61.1%;规模实现销售产值162亿元,同比增长42%。全县规模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0亿元,同比增长90.6%。另外,规模企业由28家增长到39家。签约引进各类招商项目38个,合同引资额91.2亿元,到位资金41亿元。地企合作进一步深化,油田产能实现106.7万吨,成立了肇州县企业家商会,发展会员企业68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房地产完成投资23413元,增长0.5%;基础设施投资36亿元,增长15%;工业投资40亿元,增长23%。

房屋施工面积24万平方米,商品房新开工面积5887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4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51792万元。

五、贸易与服务

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亿元,同比增长16.6%。全县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8亿元,同比增长2%。启动建设了绅达物流园、好又多超市、农资大市场等商贸重点项目,城乡商业布局逐步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稳步推进,预计完成增加值1.6亿元。组建了肇州新闻传媒集团,完成县艺术团转企改制,注册成立了大庆文化集团肇州演艺分公司和青马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全县发展文化手工艺品生产网点330家、旅游产品经销网点30家。

六、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县完成一般预算收入8.31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3亿元,增长13.1%。一般预算支出14.08亿元,同比增长12.9%。在一般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9.8亿元,增长11.8%,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9.6%,其中教育支出3.27亿元,增长30.5%,占一般预算支出的20.5%;科学技术支出3744万元,增长13.5%。金融保险效益明显,全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9.1亿元,贷款额26.3亿元,保险收入5825万元。

七、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投资7500万元,新建改扩建县、乡、村幼儿园18所,推进校安工程14个,维修中小学校舍17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高分段人数和进段人数均位居全省县级前列。医疗环境不断改善,投资680万元,实施了县中医院、杏山卫生院和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建设,新建改建村级卫生所36个。县人民医院移址新建后,方便了群众就医,门诊量突破14万人,营业额突破8000万元,实现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推进了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农村饮水安全、55公里通村路、二井镇中心敬老院等重点民生项目,新增低保对象180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91个,累计引进各类专业人才272人;大病救助和新农合住院报销标准提高,新农保参保率超过80%;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工资标准,人均年增资2000元。社会管理切实加强,建设2个省级标准化社区,全县城乡技防率达到60%;加强了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建筑施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等重点领域监管,安全形势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