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4-10-04 韶关市统计局
 
全年保费总收入24.3亿元,增长9.9%。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6.4亿元,增长4.6%;财产险保费收入7.9亿元,增长22.9%。财产险赔付支出4.4亿元,增长14.3%。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创强加快推进。年末拥有普通中学153所,技工学校10所,中等职业学校22所,小学182所,幼儿园424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8%,初中毕业升学率96.93%。韶关学院授予48个专业学士学位,4731名学生获得学士学位。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6371人,毕业生4634人,比上年分别减少9.7%,23.2%。全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9229人,18287科次。
 
表3各类学校教育发展情况
 
学校数(所)招生数(万人)在校学生数(万人)比上年增长(%)
 
全日制高等学校21.13.76.4%
 
技工学校102.66.5-23.5%
 
其中:市属51.32.8-26.3%
 
中等职业学校2213.5-13.0%
 
普通中学1535.416.7-6.1%
 
其中:高中242.26.40.9%
 
初中1293.210.3-10.0%
 
小学1823.620.70.8%
 
年末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2家,其中省级重点研发中心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81家,省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个。全年取得科技成果88项,其中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76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全年实施国家“火炬计划”1项,国家“星火计划”1项。全年专利申请量2266项,专利授权1438项,其中韶关市区661项;发明专利申请316项,发明专利授权61项,其中韶关市区34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序推进。成功举办世界张氏总会第六届恳亲大会、纪念六祖惠能圆寂1300周年暨2013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韶关)系列活动。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团体4个,文化站107个,文化广场12个,博物馆9个,剧场、影剧院13个,公共图书馆9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16.7万册。卫星地面接收站点528个,微波线路总长232.5公里,广播电视微波站10座,广播调频发射台10座,广播覆盖率99%。电视发射台7座,有线电视用户48.6万户,电视覆盖率98.4%。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95%。
 
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5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4个,床位1.34万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个;妇幼保健院(站、所)9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12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358人,注册护士5563人。乡镇卫生院103个,床位2542张,卫生技术人员2988人,乡村医疗点1549个。居民碘盐监测合格率97.5%,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总体合格率89.5%。农村居民卫生厕所普及率91.8%,农村改水累计受益率99.3%,其中自来水普及率88.8%。全年无偿献血4.5万人次。
 
参加广东省第三届体育大会,成绩在全省位列第九。建成22个乡镇农民健身工程。全市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2.09平方米。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
 
十、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5320元,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59元,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9584元,增长11.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3平方米。
 
韶关市区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95元,增长10.4%。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9.7%,与上年持平。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2平方米。
 
新一轮扶贫开发开局良好。全年落实帮扶资金6.59亿元、落实贫困村帮扶项目3955个,贫困村贫困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4.09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4775元。
 
落实各项保障政策,民生福祉得到改善。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含机关、事业单位)48.2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286.1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8.0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40.0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6.9万人。年末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离、退休人员13.6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86.74万人。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年征缴24.2亿元,增长18.8%。
 
年末拥有社会福利机构106所(其中,敬老院95所、社会福利院11所),床位6049张,在院人数2864人。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9.1万人,其中城镇居民1.9万人。全年发放低保资金1.88亿元,其中城镇6238万元;发放救灾资金5579万元;发放救济物资折款249万元,累计救灾8万人次。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3亿元,筹集社会福利基金0.9亿元。
 
住房保障力度加大。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454套,建成3252套。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93起、增长52.3%,死亡215人、受伤448人、直接经济损失3511万元,分别下降8.1%、增长6.4%和增长44.3%。其中:道路交通事故386起、增长3.5%,死亡198人、直接经济损失604万元,分别下降4.4%、11.4%;工矿商贸领域发生事故14起、死亡17人、直接经济损失1253万元,分别下降6.7%和32%和17.3%;消防火灾事故293起、增长3.4倍,死亡0人,直接经济损失1654万元。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24人,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2.03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3.5人。
 
十一、人口、资源与环境
 
年末常住人口289.27万人,比上年增加2.4万人,增长0.84%。城镇人口比重53.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户籍人口32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8.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93万人,人口出生率14.6‰;死亡人口1.77万人,死亡率5.22‰;人口自然增长率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