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水泥
万吨
486.7
4.9
化肥
万吨
18.35
-19.5
原铝
万吨
8.49
-32.5
钢材
万吨
88.04
5.7
轮胎外胎
万条
735.01
7.7
企业效益竟进提质,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2.7亿元、利润总额163.0亿元、税金总额4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6%、11.4%和80.2%。亏损企业138家,亏损面19.8%,比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98.5%,比上年增长2.1个百分点。
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汽车产业实现“提质增效”,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天龙、驰田金刚等整车品牌先后荣膺“中国驰名商标”,高附加值的重型车大幅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新兴行业高速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47.5亿元、39.4亿元、5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6%、37.1%、23.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含谷竹高速)931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53.5亿元,增长30.5%。亿元以上施工项目有453个,完成投资501.8亿元,增长44.1%。
在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按隶属关系分,中央单位投资13.0亿元,下降19.7%;市县属单位投资790.9亿元,增长34.2%;按建设性质分,新建投资567.9亿元,增长49.4%;扩建投资43.2亿元,下降32.5%;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102.4亿元,增长14.4%。按产业划分,全市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44.1亿元、233亿元和576.4亿元,分别增长21.5%、14.0%和39.5%。其中工业投资183.1亿元,增长2.3%。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住宅投资69.6亿元,增长38.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5亿元,下降6.3%。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383.5万平方米,增长33.7%,房屋竣工面积147.5万平方米,增长3.4%。商品房销售面积177.9万平方米,增长16.7%;商品房待售面积95.1万平方米,增长83.5%。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市场销售呈现较快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73.2亿元,增长13.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1.5亿元,增长14.5%。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383.8亿元,增长14.6%,其中,批发业实现销售额218.8亿元,增长13.7%;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65.0亿元,增长15.8%。
进出口稳中有升。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505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进口5957万美元,增长6.6%;出口44628万美元,增长32.3%。全市新批外资企业11个,实际利用外资15615万美元,增长18.6%。利用市外境内资金270.7亿元,增长59.0%,新增到资项目293个。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发展平稳。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3398公里。等级以上公路里程22143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4.6%。全市年末机动车拥有量51.6万辆,比上年增长6.0%,其中,私人机动车拥有量48万辆,增长5.8%。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7957万人次,增长13.0%;旅客周转量70.6亿人公里,增长14.5%;完成货物运输量6070万吨,增长14.5%;货运周转量110.8亿吨公里,增长13.7%。
邮电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在邮政业务中,完成函件业务量400万件,增长1.8%;订销报刊累计数3595万份;EMS特快专递25.3万件。电信业务总量16.4亿元,增长12.3%。固定电话用户48.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7.5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51.3万户。
旅游市场发展红火。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02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824万美元,增长3.1%。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2910万人次,增长24.8%。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7.1万人次,增长2.0%。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78家,A级旅游景区55家,各类旅行社72家。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金融总体平稳。全年财政总收入1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3.5亿元,增长18.1%。在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56.1亿元,增长14.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公共安全支出9.9亿元,增长23.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5亿元,增长13.7%;科学技术支出3.2亿元,增长23.5%;医疗卫生支出17.3亿元,增长20.9%;节能环保支出16.1亿元,增长65.5%。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36.6亿元,比年初增加219.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1.2亿元,增加114.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31.5亿元,比年初增加153.1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484亿元,增加81.2亿元。
全市拥有地市级保险机构31家,全年完成保费收入43.8亿元,比上年增长54.2%;赔付16.4亿元,增长1.2倍。其中,寿险公司13家,全年完成保费收入34.3亿元,增长64.9%,人身险赔付11.4亿元,增长2.8倍,给付率为32.5%。财产险公司18家,保费收入9.5亿元,增长25.0%,赔付5.3亿元,增长20.5%,赔付率为55.6%。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科技事业持续发展。全市有各类学校1069所,招生17.4万人,在校生53.5万人。其中,普通高校7所,招生1.5万人,在校生4.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0所,招生0.9万人,在校生3.3万人;技工学校5所,招生858人,在校生3048人;普通中学175所,招生4.8万人,在校生14.1万人;小学477所,招生4.1万人,在校生20.9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9.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学生72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0%。全市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4.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5万人。农村小学、初中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分别达到600元、800元。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金额分别达到22.3亿元和3.6亿元、2.3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