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丽江市统计局
2015年2月28日
2014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紧紧抓住国家和省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两强一堡”建设战略机遇,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和部署,努力克服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增多、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不利因素,围绕“建设丽江、发展丽江、繁荣丽江、保护丽江”,按照“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的工作总要求,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顶住压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努力推进丽江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结构调整有效推进,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生态建设卓有成效,民生幸福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61838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42114万元,增长6.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127386万元,增长1.0%,比上年下降2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048885万元,增长8.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三产业支撑。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85%、9.79%和70.36%,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9、0.5和3.2个百分点。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53∶45.29∶38.18调整为16.88∶43.06∶40.06,“二、三、一”结构继续得到巩固。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0.35和1.8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2.23个百分点。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生态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玛咖、螺旋藻、中药材、经济林果等特色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受煤炭产业停产整顿政策性因素和水电产业因市场、输送通道制约产能未能充分释放影响,工业化率有所下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54%,比上年下降2.8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展,比重略有下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40.23亿元,比上年增长4.1%,占GDP的比重为53.6%,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受固定资产投资下降、“营改增”试点扩面、大型水电站即征即退、煤炭企业关停整顿、房地产市场低迷、土地出让停止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放缓。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47627万元,比上年减收27694万元,下降4.1%。其中:上划收入完成186926万元,比上年减收30600万元,下降14.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60701万元,比上年增收2906万元,增长0.6%。基金预算收入105218万元,比上年增收8417万元,增长8.7%。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国内增值税30607万元,下降26.4%;营业税86082万元,下降22.7%;耕地占用税40325万元,下降0.4%;企业所得税11393万元,增长19.4%。非税收入平稳增长,全年非税收入完成206366万元,增长17.5%,其中:专项收入30821万元,下降40.3%;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80133万元,下降1.7%;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77618万元,增长2.84倍。全市财政预算支出力度加大,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保、农业等各项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80294万元,比上年增支148266万元,增长13.1%,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7788万元,增长13.9%;教育支出198526万元,增长1.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7523万元,增长2.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7988万元,下降1.7%;医疗卫生与计生支出102799万元,增长17.5%;农林水事务支出228578万元,增长18.7%;住房保障支出50873万元,增长48.5%。
据国家统计局丽江市调查队调查数据:全年物价指数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1.6%。从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来看,呈现出“五升二降一平”格局。上涨的五大类中:衣着类上涨5.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4.2%,居住上涨2.6%,食品类上涨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下降的两类中: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4%,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9%。烟酒及用品类与上年持平。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787059万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种植业产值378611万元,增长6.1%;林业产值29901万元,下降6.6%;畜牧业产值329627万元,增长7.8%;渔业产值27013万元,增长8.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1907万元,增长4.8%。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8.9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7%。粮食播种面积13.27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4%。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到51.05万吨,比上年增加0.48万吨,增长0.94%,实现连续十一年增产。全年肉类总产量157115吨,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猪肉产量122870吨,增长18.5%。禽蛋产量5012吨,增长3.4%。牛奶产量8947吨,下降4.2%。年末大牲畜存栏61.0万头,比上年增长1.6%;生猪出栏165.73万头,比上年增长8.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全市工业支柱产业煤炭业受停产整顿政策性因素影响增加值下降55.3%,电力生产业受市场、电力输送通道制约影响,产能得不到充分释放,增速放缓,致使全市整体工业生产经营下滑。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694878万元,比上年下降2.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8974万元,比上年下降2.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77户,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74亿元,比上年下降18.51%,实现利税31.32亿元,比上年下降22.43%,其中:利润总额20.23亿元,下降21.8%。
年末全市联网直报资质建筑企业共有60家,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32508万元,比上年增长8.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47%,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831435万元,比上年下降24.02%,其中: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74188万元,下降22.3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9970万元,下降7.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25859万元,下降22.16%,其中:工业完成投资925859万元,下降22.1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278359万元,下降23.13%。全年施工项目535个,下降20.03%,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365个,下降28.15%。全年建设项目到位资金1817084万元,下降35.23%,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395120万元,下降22.99%;国内贷款资金255934万元,下降28.37%;自筹资金1154576万元,下降3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