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04-08 娄底市统计局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环境,娄底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系列政策措施,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发展深入推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民本民生不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综合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14年娄底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0.91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6.26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650.17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384.48亿元,增长8.0%。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54.1:31.4调整为14.6:53.7:31.7,第三产业占比提高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8%、61.9%和31.3%,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0.6个、5.0个和2.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31508元,增长7.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54.79亿元,增长9.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5%,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趋紧。全市财政总收入95.35亿元,同比增长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91亿元,下降2.9%,税收收入36.42元,下降11.0%,非税收入22.49亿元,增长4.7%,上划中央级税收28.88亿元,下降15.2%,上划省级税收7.55亿元,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3.10亿元,增长7.4%,其中,民生支出134.19亿元,增长4.6%。
 
价格水平温和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6%,其中食品类上涨2.0%,烟酒类下降0.7%,衣着类上涨2.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1%,交通及通信类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2%,居住类上涨2.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1%。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中有增。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9.12亿元,增长4.7%。其中,农业产值107.91亿元,增长5.3%;林业产值4.03亿元,增长5.8%;牧业产值154.31亿元,增长4.1%;渔业产值11.33亿元,增长5.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3亿元,增长9.6%。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73.54千公顷,增长0.7%;蔬菜种植面积41.11千公顷,增长5.5%;油料种植面积38.79千公顷,增长8.3%。全市粮食总产量161.45万吨,增长2.5%;蔬菜产量129.33万吨,增长15.7%;油料产量4.57万吨,增长12.8%;肉类产量41.47万吨,增长3.1%;禽蛋产量2.81万吨,增长3.7%;水产品产量8.38万吨,增长3.7%。生猪出栏535.2万头,增长3.5%;牛出栏17.4万头,增长4.1%;羊出栏30.75万头,增长4.2%,家禽1920.12万羽,下降3.0%。
 
农业发展基础持续加强。全市财政资金中农林水事务支出22.59亿元,增长11.8%,增幅高于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4个百分点。全年开工水利建设工程6万处,投入资金8.49亿元,完成土石方6500万立方米,新增、恢复灌溉面积4.3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6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5平方公里;
 
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全市113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34亿元,同比增长17.5%;704家休闲农业企业接待游客48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0%和20%。供销社系统农资销售总额达到6.95亿元,同比增长1.5%。全市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建立,农民合作社达到1463家,入社成员17.5万户。特色种养业持续增长,“三黑一菌”势头强劲,出栏黑猪30万头、黑牛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0%和100%;茶叶产量5250吨,同比增加1240吨,出产黑茶1000吨;出产食用菌2万吨。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建设新农村示范村3个,新建农民健身工程180个,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20.74万人,农村危房改造4300户,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56所,建设农村公办幼儿园20所,改扩建农村敬老院9所。开建大中型沼气工程5处、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工程301处(2980户)、户用沼气池800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缓中趋稳。2014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84.94亿元,同比增长9.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长4.0%;集体企业增长2.5%,股份制企业增长12.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6.9%。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4.8%,重工业增加值增长7.5%。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企业增长7.0%,小微型企业增长12.1%。按行业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0.8%,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9.6%,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2.9%,黑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增长9.8%,有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8%。
 
工业结构调整效果凸显。全市省级以上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5.09亿元,同比增长11.2%,高加工度工业实现增加值118.28亿元,增长16.7%,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7.51亿元,增长11.0%,均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4%和4.1%,分别比上年提高2.7个和0.3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194.92亿元,增长6.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5.2%,比上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有所下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9.6,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47.25亿元,增长3.3%;实现利润总额73.05亿元,下降8.9%;利税总额130.56亿元,下降11.8%;亏损企业亏损额4.96亿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重点监测的1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产量1567.27万吨,下降13.3%;生铁975.86万吨,增长6.4%;粗钢987.45万吨,增长6.5%;钢材1049.25万吨,下降1.8%;氮肥(折纯)21.99万吨,下降18.6%;发电量121.0亿千瓦时,下降9.1%;焦炭412.6万吨,增长4.0%;纯碱17.78万吨,增长5.9%;水泥1263.39万吨,增长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