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04-23 济南市统计局
济南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适应引领新常态,紧紧围绕“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总体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超前谋划、积极作为、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初步核算,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100.23亿元,比上年增长8.1%[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5.39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307.00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3487.84亿元,增长8.9%。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0:39.2:55.8调整为5.0:37.8:57.2。人均生产总值85919元,增长7.0%[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3795美元,增长5.6%。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0.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04%,低于控制目标1.96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5.0%,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下降6.4%,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1.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7.3%。
 
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项目名称
 
(以上年同期为100)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1.9
 
一、食品
 
101.4
 
二、烟酒
 
100.9
 
三、衣着
 
103.3
 
四、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1.5
 
五、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2.4
 
六、交通和通信
 
97.6
 
七、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2.9
 
八、居住
 
103.4
 
财税收入增势良好。地域税收收入929.0亿元,比上年增长9.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4.3亿元,增长13.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58.6亿元,增长15.2%,其中各项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支出494.8亿元,增长16.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5.1%。
 
民营经济规模继续扩大。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2260.16亿元,比上年增长9.5%。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7.1%,提高0.5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4]快速增长。全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38.1亿元,增长12.4%;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为52.7%。
 
各县(市)区、高新区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1000亿元的县(市)、区4个;1000亿元以上的1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0-50亿元的县(市)、区3个;50-100亿元的3个;100亿元以上的1个。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亿元以上的县(市)、区3个。
 
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33.69万千瓦,占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的9.3%。其中生物质发电装机11.17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2.72万千瓦,风力发电装机19.8万千瓦。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率超额完成当年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全年刑事案件立案35047件,比上年下降22.32%。破获刑事案件20806件,下降22.77%;受理社会治安案件86217件,下降6.16%。
 
全市各类事故总量下降,未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523起,比上年减少35起;死亡99人,减少23人;重伤623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步伐加快。全市众创空间达39家,总孵化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服务创新创业团队超过200个。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10.24万户,比上年增长1.29%;新登记注册资本(金)2268.23亿元,增长78.88%。
 
重点改革持续深化。公布市和县(市)、区行政权力清单、市级政府部门责任清单,52个市直部门(单位)公布行政权力事项3780项,42个市直部门公布市级行政许可事项327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56项。全面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核发“一照一码”营业执照6万份。发布济南市第一批17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稳步推进“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有序推进村卫生室、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率先在全省开展艾滋病定点医院抗病毒治疗工作,并将艾滋病防治纳入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二、“四个中心”建设
 
区域性经济中心建设。2015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十七个城市排名第3位,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排名第11位,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9位;占全省比重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十七城市排名第6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7.2%,在全省十七城市排名第1位。
 
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金融业增加值为6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金融机构单位数430家,其中银行44家,保险公司82家,证券营业部78家。
 
金融存贷款较快增长。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17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全省比重为18.5%,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553.0亿元,增长11.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356.8亿元,增长13.5%,占全省比重为19.2%,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674.2亿元,增长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