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04-10 益阳市统计局
益阳市统计局
 
(2016年3月15日)
 
2015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挑战,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系列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力推进大会战、大整治、大帮扶、大招商、大拆迁五大重点工作,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增长和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54.41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51.4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570.31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532.69亿元,增长12.2%。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1%、36.0%和56.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30776元,折合4739美元,增长7.9%。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7:44.1:37.2调整为18.6:42.1:39.3,三产业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6.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8%,推动经济增长2.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0%。农产品加工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740亿元,利润总额35亿元。全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40个,市级龙头企业305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902个,新增733个。城市创建全面推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创建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工作顺利推进。2015年城市化率为46.39%,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八大类消费价格呈现“六升两降”,其中食品类上涨3.3%;衣着类上涨3.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0%;娱乐教育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4%;烟酒类上涨1.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5%;而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1%;居住类下降0.7%。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全市把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的工作重点,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坚决淘汰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从源头遏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全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342.2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5.3%,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1.6%。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154起,比上年减少27起;其中死亡人数24人,比上年增加3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经营性伤亡事故死亡人数0.018人,比上年增加0.001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78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1.1人,煤矿百万吨事故死亡人数0人。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增速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其中地方收入6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1.53亿元,增长14.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75.28亿元,税收占比为72.0%。
 
二、农业
 
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10.45亿元,比上年增长4%,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连续4年增速领跑全省。
 
粮食生产成效明显。全市粮食种植面积427.0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7%;总产量250.08万吨,增长1.9%。粮食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粮食规模生产经营30亩以上种粮大户17195户,流转土地面积97.9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2140户和13.73千公顷,规模经营水平全省第一。赫山区、沅江市、南县和资阳区被授予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经济作物结构变化。棉花因受国家收储政策和价格下跌双重影响,种植面积23.95千公顷,产量3.97万吨,分别下降31.7%和31.8%。除棉花和苎麻外,其他主要经济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均有所增长,油料143.23千公顷,增长0.8%,产量25.15万吨,增长5.1%;蔬菜115.91千公顷,增长1.5%,产量379.2万吨,增长7.8%;药材5.41千公顷,增长82.2%,产量3.98万吨,增长17.7%。茶园面积26.94千公顷,增长8.6%,茶叶产量7.43万吨,增长16.2%。
 
养殖生产健康发展。全市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0个,新增1个,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30个,新增6个;创建部级水产健康养殖场36个,新增3个。申报国家级、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0个,新增2个。全年出栏生猪489.62万头,下降2%;出栏牛20.97万头,增长5.6%,水产品产量39.44万吨,增长8%。
 
现代林业稳步推进。全市纯林产值13.66亿元,比上年增长0.6%,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涉林产业总产值263亿元,增长15.2%。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4%。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水利建设总投入22.66亿元,完成206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有效灌溉面积236.6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97千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05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8万千瓦。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8.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水稻生产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达76%,提高1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514.3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全市94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7.1%。规模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7.5%,重工业增加值增长6.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7%,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4.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17.5%,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长7.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九大主要行业增加值增长7.8%;市级以上园区规模工业企业493家,增加值增长10.2%。
 
2011年-2015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
 
多数产品产量同比增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饲料113.9万吨,增长27.3%;精制茶12.9万吨,增长22.5%;纱17.6万吨,增长11.4%;钢材45.4万吨,增长1.8%;民用钢质船舶40.2万载重吨,增长25.4%;锑品4.2万吨,增长3.4%;机械化农业及园艺机具8.2万台,增长10.2%;起重机5.1万吨,增长39.8%;电子元件290.0亿只,下降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