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05-03 通辽市统计局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蓝图的重要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通辽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和改革创新,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市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转型升级取得初步实效,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877.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增速高于全区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69.6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948.70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658.89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14.8︰51.4︰33.8调整为14.4∶50.5∶35.1,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了1.3个百分点,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分别减少0.4和0.9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0123元,按2015年平均汇率计算为9655美元,增长7.9%。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20.48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税收收入73.98亿元,增长2.8%;非税收收入46.50亿元,增长13.2%。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6.63亿元,增长26.6%;营业税13.74亿元,下降10.7%;企业所得税3.33亿元,增长3.1%;个人所得税1.70亿元,增长27.8%。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63.20亿元,增长14.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04亿元,增长12.8%;教育支出53.74亿元,增长23.9%;科学技术支出1.97亿元,增长22.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07亿元,增长37.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5.71亿元,增长7.4%;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6.27亿元,增长29.0%;节能环保支出11.98亿元,增长31.6%;交通运输支出15.73亿元,增长13.1%;住房保障支出15.52亿元,增长0.9%;用于城乡社区事务和农林水事务的支出分别增长27.3%和7.9%。
 
主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下降0.2%,其中: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6%。
 
全市常住人口312.08万人,出生人口2.64万人,死亡人口1.75万人,城镇人口144.64万人,城镇人口比重46.35%。截止2015年12月末,我市城镇新增就业1.82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48.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1%,低于调控目标0.29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69.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全市耕地面积137.23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5.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69万公顷,增长1.8%,其中,谷物播种面积91.2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64万公顷,增长1.8%。
 
全年粮食产量690.20万吨,比上年增长4.1%。其中:稻谷15.29万吨,比上年增长14.1%;小麦1.61万吨,比上年下降6.4%;玉米651.46万吨,比上年增长4.3%;谷子3.19万吨,比上年增长7.3%;高粱11.36万吨,比上年下降10.9%;荞麦2.46万吨,比上年增长14.8%;豆类2.67万吨,比上年下降15.4%;薯类8.17万吨,比上年增长14.1%。
 
牧业年度牲畜实有头数2111.56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04.65万头(只),增长5.2%。其中:牛302.44万头,比上年增长10.0%;羊1234.88万只,比上年增长7.5%;猪531.26万口,比上年下降1.6%。年末牛存栏154.81万头,羊存栏700.03万只,生猪存栏247.78万口;年末牛出栏71.32万头,羊出栏440.51万只,生猪出栏327.02万口。年末实有家禽891.86万只,比上年减少89.20万只,同比下降9.1%。全年猪肉产量26.16万吨,牛肉产量10.52万吨,羊肉产量7.20万吨,禽肉产量5.73万吨,禽蛋产量5.99万吨,生牛奶产量38.56万吨。
 
附表2:主要农畜农产品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65.60亿元,比上年增长8.8%,增幅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9.1%,增幅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从分注册类型实现增加值情况看:国有企业同比增长6.6%,集体企业同比增长5.4%,股份制企业同比增长8.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21.0%。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同比增长8.1%,重工业同比增长9.8%。重工业由于铝材、发电量、电解铝等产品的拉动,增速高于轻工业1.7个百分点。分行业实现增加值情况看:我市32个行业大类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22个行业增加值同比提高。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等10大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15.8%,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8.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增长13.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37.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1.0%。从产品产量情况看,高耗能行业增长较多。发电总量376.35亿度,增长23.1%;其中:火力发电量301.57亿度,增长24.6%;风力发电量69.62亿度,增长12.4%。原煤5019.82万吨,增长0.8%;铝材106.00万吨,增长72.4%;电解铝100.58万吨,增长14.7%;铜材14.33万吨,增长24.5%。鲜、冷藏肉79.38万吨,增长56.6%;成品糖35.82万吨,增长14.4%;白酒271568千升,增长26.3%;啤酒243673千升,增长1.6%。液体乳13.17万吨,下降12.5%;饲料120.06万吨,下降25.2%。从十大支柱产业情况看:十大支柱产业企业户数达到253户,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63.7%,累计增长12.7%。分产业看,新型煤电铝产业累计增长10.1%,玉米生物产业累计增长13.1%,农畜产品加工产业累计增长13.7%,现代煤化工产业累计增长10.6%,新型玻璃产业累计增长66.5%,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累计增长19.7%,新型特种钢产业累计下降12.4%,现代蒙药产业累计增长13.7%,清洁能源产业累计增长7.3%,新材料产业累计增长4.3%。
 
全市608户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433.34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股份制企业、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增长7.2%和10.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1.81亿元,同比增长0.9%;实现税金总额79.70亿元,同比增长9.8%。从资金利用情况看:应收帐款72.71亿元,同比增长7.3%,产成品库存28.67亿元,同比增长0.8%。两项资金占用额为101.38亿元,同比下降7.3%。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为24.0%,同比减少3.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