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
据科技部门统计,全年新增科技部备案众创空间24家,累计210家。在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为46人和36人,合计82名。全年净增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9家,累计967家。拥有省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34家,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91家。全年共引进高端研发机构10家,累计4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累计1850家。
全年制修订国际标准4项、国家和行业标准137项、地方标准20项。共有国家、省、市名牌产品905个,其中江苏名牌产品288个,南京名牌产品617个。国家、省质量奖获奖企业累计6个,其中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个,江苏省质量奖4个。
全年南京地区共有24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签订各类输出技术合同21036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284.75亿元,增长32%。新增技术贸易机构105家,累计6440家。全年受理专利申请75406件,其中发明专利37286件,分别增长15.7%和18.2%;专利授权32073件,其中发明专利10723件,分别增长18.2%和23.3%。全年PCT专利申请受理量[10]481件,增长25.3%。
据教育部门统计,全市在宁普通高等学校53所(不含部队院校),在校学生(不含研究生)72.15万人,比上年增加0.41万人。在宁高校及研究生培养机构在学研究生11.92万人,增加0.88万人。普通中学232所,在校学生23.42万人,增加0.9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含成人中专,不包括技工学校)24所,在校学生6.64万人,减少0.21万人。小学349所,在校学生39.31万人,增加1.77万人;幼儿园907所,在园儿童23.57万人,增加1.2万人。新改扩建达省优质园建设标准幼儿园25所。小学全面实施“弹性离校”。全市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92.24%。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据文广新局统计,全市共有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5个(不含教育系统、企事业组织的图书馆,下同),文化站100个,博物馆60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1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2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3个。有线电视用户305.68万户(不含电信等非广电有线系统的电视用户)。全年市级层面组织开展公益演出1500场;放映公益电影8134场,送戏1147场;为农村和基层送书20.84万册,更新200家书屋出版物,创建42家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新增全民阅读新空间25个,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4.76%。达到省级标准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733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100平方米。
据卫计委统计,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4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5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4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5.22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4.74万张,分别比上年增加0.24万张、0.23万张。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6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81万人,注册护士3.4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54万人、0.28万人、0.23万人。累计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3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667个。社区卫生服务城市人口覆盖率达100%。
巩固提升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竞赛和活动2058项次。精心筹办(申办)重大国际赛事,成功举办2017年世界全项目轮滑锦标赛、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第十六届南京都市圈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和南京马拉松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等多项品牌赛事,有序推进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南京赛区),积极开展2020年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申办工作并申办成功,进一步塑造城市国际化形象,提升南京城市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十一、节能降耗和生态环境
四大片区[11]工业布局调整积极推进,煤炭消耗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社会用电量556.9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1%。其中工业用电量318.14亿千瓦时,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784.38万吨标准煤,下降1.2%,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7.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6.79%。从消耗的主要能源品种看:原煤2667.09万吨,下降4.3%;原油2771.33万吨,下降5.1%;天然气26.15亿立方米,增长10.7%。全面推进“河长制”和“断面长制”,加强工业集聚区工业废水处理,完成南钢、南化等一批企业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基本清除建成区109条河道黑臭水体。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4.5%,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全年PM2.5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14.0%,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为264天,达标率为72.3%,比上年提升6.2个百分点。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建成18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33.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5万人,增长0.79%。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85.8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29%,比上年提高0.29个百分点。在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90.4万人,占比10.85%;15-64岁人口644.09万人,占比77.27%;65岁及以上人口99.01万人,占比11.88%。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8.75‰,较上年下降0.8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5.05‰,较上年下降0.9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70‰,较上年提高0.1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680.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88万人,增长2.7%。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2.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2%,比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新培育自主创业者3.52万人,其中大学生创业6367人。实现再就业10.85万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4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3.98万人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40.33万人次。
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04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工资性收入30067元,增长8.8%;经营净收入5422元,增长9.4%;财产净收入4982元,增长12.3%;转移净收入7633元,增长9.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538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33元,增长9.3%。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470元,比上年增长6.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1385元,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7155元,增长8.8%。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烟酒支出占比为25.8%,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25.3%,农村为29.1%,比上年分别下降0.3个和0.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