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大花果山景区规划建设启动,连云、东海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潮河湾、伊甸园等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灌云县石佛寺万佛宫、连岛冰雪大世界等旅游项目建成投产。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58.82亿元,增长16.0%。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384.18万人次,增长12.4%。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4.85亿元,同口径增长8.4%。其中,税收收入159.37亿元,增长2.3%,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4.2%。
金融信贷较快增长。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20.16亿元,增长12.1%,占GDP比重4.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976.98亿元,比年初增加421.50亿元,同比增长16.5%。贷款余额为2476.09亿元,比年初增加382.19亿元,同比增长18.3%。
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全市保险费总收入达到91.89亿元,增长21.7%。其中,寿险收入实现55.99亿元,占全部保险收入比重达60.9%。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加大。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通过验收,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成功通过首轮评估。中科院能动中心大型燃气轮机项目获批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市科技创业中心、淮海工学院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连云港高新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正常运行。
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施。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PCT(专利合作协定)申请量苏北领先。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恒瑞医药入选福布斯全球百家最具创新力公司,中复神鹰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正大天晴入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正大天晴、豪森和恒瑞在“2017年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排名中分列第1、第2和第4位。全市R&D占GDP比重提高0.07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积聚壮大。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9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157.97亿元,增长16.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5.1%。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703.99亿元,增长14.5%,占规模以上工业11.5%。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苏北领先,“云海在线”上线运行,全年新建中小学、幼儿园33所,改造中小学校舍49万平方米,淮海工学院创建江苏海洋大学列入国家“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完成市文化馆、美术馆改造,市档案馆新馆启用,新建市图书馆分馆30个,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80个,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万场次。《辣妈犟爸》等3件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4件作品获省文化奖。成功举办连云港之夏、西游记文化节、徐圩国际马拉松等活动。
卫生服务能力增强。医疗卫生投入不断加大,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市妇幼保健中心、市二院西院区病房楼等项目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势推进,基层首诊率达72.4%,家庭医生签约率33.4%,居民电子健康卡全国首发。卫生创建工作取得突破,成功跻身国家卫生城市。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进一步完善。全年举办龙舟、自行车、健身气功等比赛34项,市级体育协会组织中国连云港体育舞蹈公开赛、市职工足球等比赛247项。竞技体育训练布局科学优化,组建市体育局训练中心,建立教练员年度岗位考评机制,全面推进训练工作规范化、系统化。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城市建设不断提升。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快速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区取缔占道经营,推行垃圾分类处理,餐厨废弃物规范处置。全年新改建主次干道40条,新辟优化公交线路29条。新增停车泊位2200个。改造老旧小区68个,棚户区改造新开工21500套。新改建城市公园、街头游园14个。新改建市政管网61公里,增加管道燃气用户6500户。
环境治理不断加强。成功获批“三线一单”试点城市,战略环评成果基本落地。深入推进化工园区环境整治,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国省断面水体优三类比例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7%,稳居全省首位。全面落实“河长制”,21条入海河流纳入环境监测,大浦等5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东盐河等5条黑臭水体整治完成。“三大生态廊道”建设有序推进,完成秦山岛等一批生态修复工程,省级以上生态县区实现全覆盖。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积极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深入开展“263”专项行动,全年整治燃煤小锅炉1580台,减少煤炭消费24万吨,有效控制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全市年末户籍人口532.5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43万人,下降0.3%。其中,市区222.61万人。常住人口451.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0万人,增长0.5%。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78.78万人,比上年增加8.1万人,增长2.9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1.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302元,增长9.8%,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93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73元,增长9.6%。
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保扩面征缴深入推进,全民参保登记基本完成,市区五项保险净增参保人数2.5万人。医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医保住院合规医疗费用报销达到70%,全市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养老保险提标扩面,企业退休人员月养老金水平实现13连调,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额同比增长18.6%。兜底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提高到497元、435元,增长5.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