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质量提升。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4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见图5)。税收收入207.83亿元,增长20%;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84.7%,比上年提升7个百分点。财政支出227.94亿元,增长6.7%;其中,民生支出189.08亿元,增长6.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34亿元,增长33.6%。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994.05亿元,比年初增加122.08亿元;其中,单位存款904.58亿元,比年初增加43.73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501.85亿元,比年初增加151.3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416.55亿元,比年初增加70.91亿元;中长期贷款924.20亿元,比年初增加119.77亿元。
保险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各类保险机构26家。全年保费总收入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6亿元,增长13.4%;人身险保费收入24.1亿元,增长20.9%。
九、城市建设
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建成区面积98.2平方公里。新开工建设城乡基础设施项目184个,完成投资238.63亿元。慈湖河路改造工程、江东大道四期、保税区“一纵五横一环”基本建成通车。秀山医院、市体育会展中心、综合客运中心枢纽站等一批公益性项目加快推进。完成棚户区改造1.37万套。
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提升。全年新增绿地面积158.6公顷,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1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37%。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认定科技小巨人企业50家。专利申请量10116件,比上年增长16.3%。承担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3项。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44.9%。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8家、高新技术产品372个、民营科技企业21家。新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家,培育认定市级农业科技园区3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年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33.34亿元。全市高等院校6所;中小学及其他各类学校633所;其中,幼儿园290所,小学227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普通中学104所。省一类幼儿园10所,省示范高中11所,省特色初中1所,省特色小学2所,国家重点职业学校5所。中小学及其他各类学校在校学生30.24万人、教职工2.42万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7.1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17.9%。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实施引智项目9个,引进外国专家16人,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申请96项。新增博士后工作站3家。16人入围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人获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家企业入选省高层次人才创新项目。成功承办1项“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培养高技能人才6597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成功举办2017年中国文化馆年会、第29届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7家,藏书223万册;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8个;文化馆7家;综合档案馆7家,档案资料172.04万卷(件),总建筑面积2.57万平方米。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100%。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卫生机构98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0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8家,标准化村卫生室429所。病床9322张,卫生技术人员1.25万人。全市以乡镇为单位四苗、五苗接种率99.54%,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99.99%。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参加省常规项目比赛获得奖牌319枚;其中,金牌88枚、银牌96枚、铜牌135枚。第十三届全运会上,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取得1金1银1铜的好成绩。成功举办中国·马鞍山第六届体育舞蹈公开赛等大型体育赛事20多项。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已发现40种矿种;其中,金属矿产10种,非金属矿产29种,水汽矿产1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7种;其中,金属矿产3种,非金属矿产24种。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四度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当涂县以全省第1的名次成功当选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市和县)。新增全国文明村镇4个,全省文明村镇4个;全国文明单位4家。非煤矿山、沿江化工企业等重点领域问题整治成效明显。完成黑臭水体整治25个;新建地下综合管廊5公里、排水管渠234.2公里。空气质量优良率65.6%,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
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3人,没有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29.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1.14万人,乡村人口118.21万人。据抽样调查,全市常住人口230.2万人。城镇化率67.8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11.03‰,死亡率5.33‰,自然增长率5.7‰。
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60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03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58元,增长9.3%。
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个人存款余额1038.06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活期存款278.07亿元,增长6.7%;定期及其他存款759.99亿元,增长6.8%。
社会保障事业成效显著。全年新增就业5.7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1万人,“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487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8%。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9.4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6.33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9.7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0.8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9.44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4.97万人,参保率94.2%。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实现即征即保,参保人数15.9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