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05-02 辽源市统计局
辽源市统计局
 
2018年4月12日
 
今年以来,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全市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2.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49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442.19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273.44亿元,增长2.5%。三次产业比重为7.3:57.3:35.4,结构优于上年的7.7:57.2:35.1。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8%、33.1%和49.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0.6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4952元,增长2.9%。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为5.1%,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县区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为688.62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9.2%,同比回落1.0个百分点。
 
2017年,全市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6.29亿元,比上年下降12.2%。实现地方级财政收入18.34亿元,下降24.2%。地方级财政收入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0.5%,比上年下降8.1个百分点。从征收部门看,国税部门实现19.31亿元,增长21.4%;地税部门实现11.26亿元,下降23.3%;财政部门实现5.71亿元,下降46.7%。
 
全年实现财政支出12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教育支出17.66亿元,下降3.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89亿元,增长3.6%;住房保障支出4.08亿元,下降37.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0.12亿元,增长3.9%。上述重点支出达57.75亿元,比上年下降2.9%,占总支出的47.1%。
 
2017年全市民营企业总户数发展到8659户,比上年增长7.5%;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7万户,比上年下降7.3%;民营“三上”企业和房地产企业个数发展到611户,比上年增长2.9%。民营经济从业人员33.9万人,比上年增长2.4%;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2107.9亿元,比上年增长3.6%;民营经济实缴税金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民营经济增加值450.1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8.3%。
 
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8(以上年价格为100,下同),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0.8%。八大类消费“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烟酒类消费价格下降2.0%;衣着类价格上涨1.0%;居住类价格上涨0.7%;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3.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1.6%;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8.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0.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03.8,上涨3.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105.3,上涨5.3%。
 
表12017年辽源市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4.70亿元,可比价增长5.8%(下同)。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56.70亿元,可比价增长3.7%。其中,农业增加值20.08亿元,增长3.3%;林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3.2%;牧业增加值34.73亿元,增长4.0%;渔业增加值0.41亿元,增长9.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51亿元,增长0.1%。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4.31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0%。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3.70万公顷,增长1.1%。粮食总产量156.41万吨,比上年增产2.40万吨,增长1.6%。其中,玉米产量139.47万吨,增长0.5%;水稻产量14.53万吨,增长7.6%。
 
全市肉类总产量8.68万吨,比上年下降0.7%;禽蛋类产量5.38万吨,增长10.2%;生猪存栏23.03万头,增长0.5%,生猪出栏48.61万头,增长1.9%;奶类产量0.66万吨,下降0.4%;水产品产量2707吨,增长15.8%;水产品养殖面积3658公顷,与上年持平。
 
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0.4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8%;大中型农用拖拉机10778台,增长9.6%;农用联合收获机2168台,增长29.2%。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9.35万吨,下降1.6%。
 
全市实现更新造林面积875公顷,比上年增长5.5%;木材采伐量9.12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2.2%。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2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631.56亿元,比上年增长4.2%,实现工业增加值497.85亿元,可比价增长1.5%,占全市GDP比重为64.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5.8亿元,增长6.7%;重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02.1亿元,下降1.8%。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454.7亿元,增长0.3%。民营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91.3%。六大高耗能行业共实现增加值139.3亿元,下降6.2%。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98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34.9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7%。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49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5.1%;万元GDP能耗降低率4.0%,超过省下达目标1.0个百分点。
 
2017年,全市全社会用电量累计30.1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工业用电量累计21.5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2.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0.33亿千瓦时,增长18.6%;第二产业用电量21.7亿千瓦时,增长41.5%;第三产业用电量3.48亿千瓦时,增长12.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4.68亿千瓦时,增长5.4%。
 
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3.12亿元,比上年下降1.4%。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7.62亿元,下降21.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40.68亿元,比上年下降2.7%。从产业投资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68.47亿元,增长51.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10.7%;第二产业投资462.28亿元,增长8.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72.2%,其中工业投资441.33亿元,增长9.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68.9%;第三产业投资109.93亿元,下降41.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