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为有效应对国际国内经济下滑的严峻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落实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
一、综合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58.38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5.88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669.53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842.97亿元,增长9.6%。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2%、39.9%和53.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39937元,折合6042美元,增长8.3%。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7:39.3:46.1调整为14.0:38.1:47.9,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
工业保持平稳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8.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6%,推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7%。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6.40亿元,利润总额33.75亿元。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65个,赫山兰溪大米等5个农产品获国家级登记认证。安化黑茶产业园和桃江楠竹产业示范园获批国家级称号,南县被评为“中国虾稻米之乡”。南洲稻虾米进入香港市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6496个,新增950个。省级以上星级休闲农庄达67家。城市创建全面推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18年城镇化率为51.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1.9%。八大类消费中:居住类上涨3.7%,交通和通信类上涨2.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7%,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7%,医疗保健类上涨1.6%,衣着类上涨1.4%,食品烟酒类上涨1.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9%。
全市把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的工作重点,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坚决淘汰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从源头遏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全市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6.5%。
全年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20起,比上年减少2起;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21人,比上年减少3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经营性伤亡事故死亡人数0.012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65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0.74人。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5.84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1.05亿元,增长2.0%;上划省级收入10.41亿元,增长15.6%;上划中央收入44.38亿元,增长16.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03.28亿元,增长14.8%,税收所占比重为82.1%,上升5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2%。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6.11亿元,增长6.4%。
二、农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46.07亿元,比上年增长3.7%。粮食种植面积383.82千公顷,下降0.5%;粮食总产量238.69万吨,增长1.1%。粮食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承租30亩以上种粮大户2.04万户,增加0.14万户,流转耕地232.09万亩,增加10.63万亩,成为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力量。棉花种植面积7.66千公顷,产量1.06万吨,分别下降15.7%和10.4%;油料面积126.86千公顷,产量22.97万吨,分别增长2.8%和5.2%;蔬菜122.37千公顷,增长5.5%,产量430.63万吨,增长7.3%;药材6.01千公顷,增长8.1%,产量4.70万吨,增长9.1%。茶园面积32.85千公顷,增长4.7%,茶叶产量8.84万吨,增长7.5%。
全市国家级、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64个,新增4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场53个,新增4个,有利于生产健康发展。全年出栏生猪402.23万头,比上年下降1.0%;出栏牛8.12万头,增长4.9%;水产品产量39.59万吨,增长8.3%。
201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
增长%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
增长%
粮食
万吨
238.69
1.1
茶叶
万吨
8.84
7.5
蔬菜
万吨
430.63
7.3
生猪
万头
402.23
-1.0
油菜籽
万吨
21.34
5.5
牛
万头
8.12
4.9
棉花
万吨
1.06
-10.4
家禽
万羽
2120.89
2.7
苎麻
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