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2020-06-28 乌鲁木齐市统计局
 
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783个,其中医院137个,在医院中公立医院59个,民营医院7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609个,其中乡镇卫生院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06个,门诊部(所)1109个,村卫生室16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9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0个;其他卫生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4.17万人,增长4.9%,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5万人,注册护士1.85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师4.76人、注册护士5.35人。卫生机构床位数3.28万张,增长1.8%,其中医院2.94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694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数9.46张。全年总诊疗人次2421.6万人次,出院人数109.87万人。
 
年末全市拥有室内体育场馆894个、室外体育场地5093个、拥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3家,室内游泳馆36个、室外游泳池4个。积极推进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项目建设工作。县级全民健身中心1个,920个社区(村)完成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市体育彩票销售11.15亿元。全年开展“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马拉松”等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1621项次,参与人次达19万余人。全年我市运动员参加在西安举办的亚洲摔跤锦标赛,获得57公斤级冠军;参加全国比赛获得22枚金牌,16枚银牌,28枚铜牌,其中在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共获得2枚金牌、3枚银牌、9枚铜牌。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和2019年公安人口年报资料测算,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55.2万人。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67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工资性收入26375元,增长6.5%;经营净收入2830元,增长5.6%;财产净收入2866元,增长3.3%;转移净收入10596元,增长7.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837元,增长5.4%;其中食品烟酒9370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6.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48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工资性收入7062元,增长11.3%;经营净收入8189元,增长8.5%;财产净收入2496元,增长2.5%;转移净收入3701元,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412元,增长10.9%;其中食品烟酒5600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2.9%。
 
十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全年新增城镇人员就业14.5万人,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成果持续巩固,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1.1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749人次。新增创业7920人,带动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53.04万人,比上年增加19.48万人,其中,在职人员122.37万人,增加17.42万人;离退休人员30.66万人,增加2.0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3.05万人,增加9421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8.7%。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39.05万人,比上年增加4.73万人;其中,城镇职工135.53万人,增加3.77万人;城乡居民103.53万人,增加0.9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95.67万人,增加6.6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99.51万人,增加15.08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31.2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82.21万人,增加2.12万人。
 
全市拥有养老机构39家,其中,公办养老院1家,公建民营及民办养老机构33家,农村敬老院5家;养老床位数5620张。为全市5.9万名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5605万元。在连续11年实施低保提标基础上,为1.3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0.86亿元。连续第1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人均每月达3205元,惠及26万人。城乡居民基础性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245元。
 
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和350元。全年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1.1亿元,救助困难人员8万人次。年末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7万人,乡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361人。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42个,社会福利院床位数6890张,比上年增加582张。
 
十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贯通运营。完成轨道交通2号线1期隧道主体9.5公里,3座车站主体封顶。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改扩建2、3号跑道和T4航站楼加快建设。克南高架东延(二期)项目建成通车,安宁渠路改扩建、喀什路南延、康新路等道路建设稳步推进。G30小草湖至乌鲁木齐、乌鲁木齐至奎屯、G7大黄山至乌鲁木齐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维修改造老旧供热管网35公里。4座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加快建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乌河分洪”工程正式投用,新(改)建污水处理厂6座、再生水处理厂1座,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99.2%、再生水回用率达21.5%。
 
继续实施“树上山”项目,动员全市各族群众34.7万人次,绿化雅玛里克山、燕南山等6座裸露荒山2万亩,种植乔灌木270万株。
 
继续实施“水进城”项目,治理和平渠、水磨河等城市河道38.7公里,新增景观7处,建成大寨闸公园、十七户湿地先导工程,新增城区水域、湿地21.9公顷。
 
继续实施“地变绿”项目,栽植乔灌木742.6万株,新增城市绿地1万亩,新建小游园100个、小绿道8条,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的城市绿脉初步形成。
 
继续实施“煤变气”项目,改造燃煤供热设施3033台、新增电采暖供热能力200兆瓦,供热能源结构更优化、更清洁;继续实施“天变蓝”项目,升级改造工业及供热锅炉4896蒸吨,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运车辆400辆,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蓝天白云更常现。实现减排二氧化硫1302.5吨、氮氧化物1624.4吨,PM2.5、PM10分别下降2.2%、12.6%,全年优良天数277天,增加7天,空气质量好于Π级的优良天数占75.9%。
 
继续实施“城变美”项目,不断改造提升老城区,征收房屋3.7万标准户,房屋功能完善7.5万户,24个老城区改造项目加快建设,建成房屋4679套;完成17条街道、37.4公里主次干道提升改造,以及道路两侧房屋立面保温靓化工程,在重点区域和景观节点摆放花卉3732.5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