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市十次党代会精神,创新创业,埋头苦干,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取得良好开局,经济发展获得了“又好又快”的丰硕成果,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0.1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1.8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08.6亿元,增长14.9%。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7%、33.7%和49.6%。 全市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0%,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消费品价格上涨7.1%。分类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6.1%,其中:粮食价格上涨9.8%,油脂价格上涨49.4%,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5.0%,蛋价格上涨33.7%,鲜菜价格上涨7.0%,干鲜瓜果价格与上年持平,衣着价格下降2.1%,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1.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6%,居住价格上涨5.1%。 二、农业 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9.1万公顷,其中,优良品种面积比重达到90%,绿色作物种植面积12.8万公顷,增长36.2%;经济作物面积8.0万公顷,下降1.1%。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73.8万吨,比上年增长0.7%,再创历史新高。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12.3%,产量分别为31.3万吨和101.1万吨。 截至年末,全市肉用大牲畜存栏29.5万头,生猪存栏75.2万头,羊存栏55.7万只,家禽存栏718.5万只,分别比上年末增长0.9%、18.4%、0.4%和13.2%。在存量规模恢复的带动下,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12.7万吨,与上年持平。截止年末,全市生猪出栏101.3万头,家禽出栏994.4万只,分别增长2.3%和6.9%。 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0.1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44.1%。全市水产品产量完成2.1万吨,增长7.2%。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9.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4.5%。农村用电总量达到32766万千瓦时,增长4.5%。农用化肥施用量达到14.9万吨,下降0.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4.0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完成销售收入192.0亿元,增长20.0%;产品销售率为95.3%,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5.2亿元,增长19.2%;实现利润总额4.8亿元,增长25.8%。 全市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已达29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7.7%,拥有资产总额144.9亿元,同比增长13.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为51.9%;实现销售收入133.5亿元,增长21.4%;实现利税总额10.7亿元,增长37.2%;实现应交税金6.1亿元,增长15.1%。 制冷空调设备、原油、焦炭、轮胎外胎、彩电等产品产量大幅上升,分别达到62.5万台(套)、11.2万吨、37.4万吨、447.1万条和1.7万台,比上年增长73.0%、93.7%、8.1%、29.8%和200%。 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154万元,比上年减亏1305万元;税金总额8913万元,比上年增长15.3%。工程竣工面积133.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3亿元,比上年增长54.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8.6亿元,增长56.0%;农村固定资产投资7.7亿元,增长30.5%。 在城镇投资中,国有及国有经济控股投资47.6亿元,增长17.3%;民间投资86.3亿元,增长96.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4.8亿元,增长36.4%。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亿元,增长22.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0.7亿元,增长67.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6.8亿元,增长47.4%。在完成的投资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85.7亿元,增长51.0%;安装工程完成投资5.9亿元,增长44.7%;设备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41.0亿元,增长123.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8.5亿元,比上年增长50.8%。全市施工房屋面积567.3万平方米,其中房地产施工房屋面积249.9万平方米;住宅206.3万平方米,其中房地产施工住宅179.4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105.3万平方米,增长72.9%;商品房销售额19亿元,增长97.7%。 五、国内贸易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6.4亿元,增长18.2%;县及县以下实现41.5亿元,增长16.6%。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22.2亿元,增长18.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3.7亿元,增长21.7%;其他行业零售额12.0亿元,增长6.3%。 全市吃、用、穿类商品零售额分别累计为63.6亿元、54.4亿元和34.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分别为40.3%、34.5%和21.9 %。 六、对外经济和招商引资 据海关统计,全市共实现进出口总额7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出口总额47.7亿美元,增长22.9%;进口总额28.7亿美元,增长24.0%。 全年招商引资到位金额112.9亿元,比上年增长51.5%,其中国内招商引资到位金额为74.8亿元,增长66.2%。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8个,外商投资企业合同总投资为30006万美元,增长95.9%;合同直接利用外资额16956万美元,增长767.8%;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7581万美元,增长21.0%。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公路运输客运量完成2114万人,增长1.9%;旅客周转量11.1亿人/公里,增长3.9%;完成货运量2240万吨,增长2.6%;货物周转量11.5亿吨/公里,增长5.1%。民航运输客运量完成14.9万人,增长1.0%;旅客周转量2.5亿人/公里,增长1.7%;完成货运量1874吨,增长17.4%;货物周转量339万吨/公里,增长12.1%。 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9.0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9亿元,增长12.2%;电信业务总量6.1亿元,增长4.6%。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4.6万户,本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4357户。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44.0万户,乡村固定电话用户30.6万户。互联网用户数20.6万户,增长27.7%。 全年共接待境外入境旅游人数7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国内旅游人数439万人次,增长12.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3.4亿元,增长12.1%。其中:外汇收入2.5亿美元,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13.2亿元,增长12.3%。年底全市共有星级宾馆、饭店42家,共有国际、国内旅行社81家。 八、财政和金融 全市共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43.3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市区完成16.4亿元,增长31.2%;县(市)合计完成26.9亿元,增长33.8%。一般预算收入19.1亿元,增长40.9%;一般预算支出59.1亿元,增长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