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七台河市统计局 2003年3月20日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市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主题任务,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全力打好“三个硬仗”,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9.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增幅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91亿元,比上年增长5.3%,在第一产业中,牧业实现增加值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所占比重为26.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54元,比上年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为11.4:48.8:39.8。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全年招商引资金额18.5亿元,引进项目861个,形成工业固定资产3亿元。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立市经济、主体经济的地位进一步增强。全年非国有经济实现增加值4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拉动全市经济增长9.3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9.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非国有经济实现税收2.13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占全部税收的48.5%,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继续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进口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1.4%;出口1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63万美元。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单一局面尚无大的改变,受煤炭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城乡居民生活比较困难;就业压力大;有效需求不足,物价走低;招商引资上项目的质量有待提高。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种植业播种面积171.3万亩,其中绿色、特色种植面积占12.1%。粮食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取得较好收成,总产量为27.76万吨,比上年下降16.4%。分品种看,四大粮食作物呈一增三减趋势,小麦增长20.2%、玉米下降3.7%、大豆下降38.1%、水稻下降34.2%。在经济作物中,甜菜、油料、烤烟产量分别增长34.3%、77.4%和41.4%,亚麻、蔬菜产量分别下降83.8%和1.3%。 林业、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林业总产值0.59亿元,比上年增长2.5%,完成造林面积2854公顷。渔业产值实现0.18亿元,比上年增长23.3%;水产品产量2467吨,比上年增长29.2%。 畜牧业快速发展,所占比重提高。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4.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4.8%,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3.39万吨,比上年增长17.7%;禽蛋产量1.9万吨,比上年增长13.6%;大牲畜存栏10万头,比上年增长6.3%;猪19.76万头、羊10.04万只、家禽291.85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9.6%、10.9%和16.3%。 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营业收入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实交税金0.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利润总额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7.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4%。拥有大中小型农用拖拉机1.16万台,比上年增长1%。化肥施用量(折纯)2.29万吨,比上年增长11%。农村用电量541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8%。机动脱粒机1372台,比上年增长8.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在改制中加快发展。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7%。从区域看,规模以上市区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3.56亿元,比上年增长81.3%;七煤公司实现增加值9.73亿元,比上年下降0.4%;勃利县实现增加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24.8%;第一发电公司实现增加值0.45亿元。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增加值11.19亿元,比上年下降0.2%;非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17.61亿元,比上年增长42.1%。从行业看,煤炭工业实现增加值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非煤工业实现增加值14.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煤与非煤首次实现各占半壁江山。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原煤产量1811万吨,比上年增长24.2%;洗煤产量960万吨,比上年增长34.2%;焦炭产量39.6万吨,比上年增长58.4%;发电量18.23亿度,比上年增长3.2倍;化肥3.14万吨,比上年增长36.8%;水泥15.52万吨,比上年增长6.7%。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55.9,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47亿元,比上年增长42.5%;其中税金2.85亿元,比上年增长52.8%。纳入全省扭亏增盈考核的49户地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63万元,比上年增加786万元。 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64亿元,比上年增长5.9%。在全部建筑企业中,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的建筑企业实现税金2017万元,比上年增长83.8%。全年施工房屋面积36.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5%,竣工房屋面积2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略有下降。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8亿元,比上年下降0.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1.24亿元,增长5.1%;更新改造投资3.14亿元,增长3.3%;房地产开发投资3.76亿元,下降9.4%;其他投资4.04亿元,增长11.3%。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城市建设投资8.5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8.6%。 投资效益有所提高,新增固定资产继续增加。全年新增固定资产55.7亿元,比上年增长3.5倍,竣工房屋面积61.9万平方米,房屋面积竣工率为69.4%。项目建成投产率为82.9%,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3万吨,洗煤40万吨,火力发电70万千瓦,水泥132万吨,输液22.7万瓶。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2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18.1亿元,比上年增长8%;餐饮业实现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7.82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9.21亿元,比上年下降7.3%。到年末全市城乡集贸市场发展到62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