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带领下,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在中央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大背景下,各地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禽流感等困难因素的影响,毫不动摇地贯彻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全市经济发展平稳有序,内在活力显着增强,出现了许多积极的趋势性亮点,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据初步核算(下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30.0亿元,比上年增加4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09.0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完成183.2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完成137.8亿元,增长9.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6136元提高到6755元。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42:32调整到25:43:32,三次产业呈现协调发展的态势。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2%,呈现小幅上涨态势。其中,食品、衣着、文化教育用品、居住价格分别上升9.2%、2.8%、3.5%、4.8%,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下降1.4%、1.0%,交通和通讯工具价格降幅为5.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4.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17.6%。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77.8万人,其中: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40.9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增长3.2%。分行业看,企业单位从业人员比上年增加1.4万人,增长5.9%,其中制造业比上年增加1.6万人,增长16.8%,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略有减少。农村劳动力208.2万人,比上年减少0.4%。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年净增就业岗位6.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6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一是工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电力、能源、资金等经济要素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农民增收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粮食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导致部分困难群体生活压力加大。这些问题和困难有的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有些则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历史瓶颈,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地、锲而不舍地用“工业兴市”战略逐步寻求破解之路。 二、农业 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在国家惠农政策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全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全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最大限度减轻了禽流感等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保证了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93.6亿元,比上年增长4.4%。 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大幅增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45.99万亩,比上年增加31.57万亩,总产量达到304.29万吨,比上年增产45.03万吨,增长17.4%,粮食产量持续下滑的局面被扭转。棉花产量为12.15万吨,比上年增加1.93万吨,增幅达19.0%;油料总产49.1万吨,比上年增长29.3%。蔬菜和水果因结构调整产量下降。蔬菜总产234.3万吨,比上年减产34.0万吨,减幅12.7%。全年水果(包括果用瓜)总产58.03万吨,比上年减产4.0%。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渔业生产再创新高。全年肉类产量29.7万吨,比上年增长4.1%;生猪出栏334.2万头,比上年增长3.4%;受禽流感的影响,家禽出笼3403万只,比上年减少128万只,减幅3.7%。禽蛋产量12.0万吨,比上年下降2.2%;水产品产量63.47万吨,比上年增长4.8%。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在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同时,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发展较快,优质稻、双低油菜、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反季节蔬菜瓜果等成为农民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主要农产品增产和价格上升使农民家庭经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民打工收入增长、农业税率下降和政策性补贴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但农民收入稳定性较差,收入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工业增加值为161.6亿元,增长10.2%,其中国有工业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8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国有经济完成增加值7.6亿元,下降1.2%,集体经济3.8亿元,下降1.2%;股份制经济45.4亿元,增长8.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7.6亿元,增长14.8%。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全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6.9%;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8.3亿元,增长14.2%。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增加值19.2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实现利税14.8亿元,比上年下降8.7%,其中利润总额5.0亿元,比上年下降30.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1.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随着工业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善,全市工业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单位施工工程个数2079个,其中实行招投标工程1276个,招投标面61.4%。施工房屋面积380.3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291.5万平方米,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48379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明显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长速度创五年来最好水平。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26.06亿元,下降25.4%;集体经济投资4.0亿元,下降27.1%;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2.4亿元,增长11.6%。全市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3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5.4亿元,增长18.3%;更新改造投资25.0亿元,增长11.4%;房地产开发投资11.6亿元,增长66.1%。 招商引资成效显着。2004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大幅增长,全年招商引资到位项目383项,计划总投资104.2亿元,累计到位资金34.19亿元。其中:工业引资项目达235个,计划总投资达48.3亿元,资金到位20.4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乡路网建设全面提速。全市33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2.3亿元,占乡以上单位投资完成额的比重为26.8%。楚源集团染料中间体、大枫纸业扩建、凯乐集团通讯光缆等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5亿元。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电讯等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全市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6亿元。总投资21亿元的荆东高速公路,完成投资8.5亿元;大桥连接线2004年完成投资2.3亿元,即将建成通车。洪湖东荆河大桥完成投资0.7亿元;乡通村、县乡公路改造完成投资3.3亿元,全市基本实现县县通油路,100%的乡镇通了公路。县城电网改造及城市天然气管道工程完成投资1.5亿元,市线网入地、城市道路改造、沿江大道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路网改造,进一步改善了投资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