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疫情变化带来的影响,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三个高于”奋斗目标,聚心聚力争一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稳步复苏,经济质效持续提升,主导产业持续壮大,民生就业保障有力,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633.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7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509.2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1753.5亿元,比上年增长4.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2:41.5:48.3。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增就业58907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17.81%,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9962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931人。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同比上涨1.4%,涨幅较2021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全部上涨,其中,交通和通信类同比上涨4.9%,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8%,其他用品和服务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衣着类、医疗保健类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2%、1.4%、0.6%、0.6%、0.5%、0.1%。
人口总量稳中略降。年末常住人口557.4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8.0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5.26%,比上年末提高0.86个百分点。2022年人口出生率5.17‰,死亡率5.94‰,自然增长率-0.77‰。
二、重点战略和改革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开展数字经济发展“十百千万”工程,38个项目列入全省2022年度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多渠道打造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推动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智慧物业等新业态发展,“城市大脑”功能进一步提升。
重大改革事项加快推进。在全省率先开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试点,开发城乡公益岗5.57万个,上岗群众4.2万人。开展全国农民工实名制管理服务系统试点。全链条节粮减损、“县镇同权”、机关内部“一次办好”等改革事项取得突破性进展。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深入推进“标准地”改革、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工作。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施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一把手”工程。严格落实重大涉企行政执法备案、行政处罚“不罚、轻罚”清单制度,行政相对人受益1006.8万元。全市新增市场主体7.3万户,其中新设企业2.5万户。
三、农业
农业供给保持稳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3.21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03.84万亩,总产量768.25万吨,粮食单产达到479.01公斤/亩。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63.07万吨,增长1.6%,园林水果产量27.28万吨,下降10.1%。年末存栏生猪282.43万头、牛37.05万头、羊82.06万只、家禽5723.8万只。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66.6万吨,禽蛋产量40.66万吨,牛奶产量27.38万吨。
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增强。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76.44亿元,比上年增长4.2%。截至2022年末,创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68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0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7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806家,当年新增679家;发展“新六产”示范县8个,“新六产”示范主体74个;培植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7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4个、省级产业强镇35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320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8家;“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033个、面积742.49万亩,占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的80.51%。农机总动力1314.27万千瓦,比上年增加36.35万千瓦;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7.36%。
四、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1%,股份制企业增长8.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3.2%,私营企业增长12.2%。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3.6%,制造业增长8.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8%。全市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4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2.7%,比上年缩小12.1个百分点,18个行业增速超过全市水平。其中,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4%,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82.0%,家具制造业下降10.5%,金属制品业增长9.3%。在统计的25种重点工业产品中,9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增长面为36.0%。
企业效益有所下滑。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3609.97亿元,比上年下降1.66%。实现利润总额217.49亿元,下降9.0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下降11.29%;股份制企业下降11.1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4.18%;私营企业下降7.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6.48元,比上年提高0.81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02%,下降0.49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拓展。全年资质内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363家,比上年增加41家。完成总产值400.74亿元,比上年增长7.9%;竣工产值171.96亿元,下降13.4%。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270家,比上年增加29家,完成产值373.45亿元,增长8.8%;竣工产值157.10亿元,下降13.8%。专业承包企业93家,比上年增加12家,完成产值27.29亿元,下降2.4%;竣工产值14.86亿元,下降9.3%。
五、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支撑有力。2022年实现增加值1753.48亿元,比上年增长4.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5.1%,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255.1亿元,增长41.5%。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互联网软件业营业收入增长9.3%,教育业增长13.9%,房地产业增长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增长86.5%,占全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57.9%。
旅游市场恢复缓慢。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161.1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9.2 %。实现旅游总收入131.97亿元,比上年下降27.7%。
邮政电信持续向好。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43.11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其中,快递业务收入30.57亿元,增长0.74%。邮政行业业务总量41.64亿元,增长12.4%;快递服务业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39亿件,增长4.0%。电信业务总量45.78亿元,增长9.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6.38万户,比上年末下降0.5%;移动电话用户571.1万户,增长4.4%。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11.16万户,增长11.0%。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8050个。
交通运输稳步恢复。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4993.62公里(不包括村级道路),其中高速公路530.70公里。公路客运量119万人,比上年下降41.38%,客运周转量14717万人公里,下降59.19%;公路货运量14635万吨,下降2.47%,货运周转量3314634万吨公里,增长9.02%。年末公交营运车辆2694辆,营运线路349条,运客量3096万人次,其中市区公交营运车辆1306辆,运客量2365万人次。年末营运出租汽车4248辆,运客量5577万人次,其中市区营运出租汽车2405辆,运客量4482万人次。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45.48万量,比上年末增长8.56%,其中汽车类124.3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95%。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8.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4.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0.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8.6%。重点投资领域中,民间投资增长13.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9.4%,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19.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9.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8.0%,高于工业投资增速17.2个百分点。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52.06亿元,比上年增长6.8%。房屋施工面积3664.01万平方米,下降5.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903.99万平方米,下降6.2%。房屋竣工面积270.27万平方米,下降55.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21.75万平方米,下降55.6%。商品房销售面积682.93万平方米,下降7.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24.00万平方米,下降9.1%。商品房销售额446.77亿元,下降9.5%。其中,住宅销售额414.99亿元,下降12.0%。
七、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运行平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5.46亿元,同比下降0.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79.09亿元,下降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96.37亿元,增长0.1%。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165.26 亿元,下降0.2%;餐饮收入额110.20亿元,下降2.1 %。按行业类别统计,批发业零售额346.73亿元,下降1.8%;零售业零售额890.21亿元,增长0.3%;住宿业零售额8.12亿元,下降0.3%;餐饮业零售额30.40亿元,下降2.0%。限额以上单位主要商品销售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8.0%,五金、电料类增长4.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41.1%,中西药品类增长4.5%,汽车类下降8.6%。网络零售快速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30.4%。
八、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622.08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进口132.98亿元,下降25.7 %;出口489.1亿元,增长46.6%。按企业性质分,国有企业进出口36.8亿元,增长11.6%,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0.4亿元,下降6.2%,民营企业进出口464.8亿元,增长32.4%。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进出口547.3亿元,增长23.4%;加工贸易进出口49.7亿元,下降6.4%。出口市场中,对东盟、美国、欧盟、韩国分别进出口115.2亿元、82.7亿元、53亿元、4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8%、24.7%、17.1%、25.9%。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30.3亿元,同比增长28.9%。
对外合作稳步有序。全市对外实际投资2195.6万美元,同比下降86.5%。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36亿美元,同比增长22.4%。外派劳务469人,同比增长5.6%。
九、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5.04亿元,按照财政部统一确定的测算口径,还原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比上年增长9.6%(自然口径增长0.4%)。其中,税收收入161.77亿元,同口径增长2.2%(自然口径下降10.1 %),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8.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3.26亿元,增长16.4%。其中,民生支出达到464.11亿元,占比为81.0%,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教育支出104.35亿元,增长15.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4.84亿元,增长7.8%;卫生健康支出59.84亿元,增长10.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7.27亿元,增长137.1%。
信贷投放持续加快。年末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5409.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比年初增加632.53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045.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比年初增加585.4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30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比年初增加400.19亿元。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66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比年初增加156.35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64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比年初增加243.83亿元。金融服务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培植首贷企业5947家,比上年下降6.8%,首贷金额52.14亿元,增长 18.9%。普惠口径小微贷款 457.2亿元,比年初增加102.12亿元,是去年增量的 1.09倍。
保险业保持健康发展。共有保险公司52家,其中寿险公司25家,财产险公司27家。实现保费收入144.3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4.59亿元,增长8.6%;人身险保费收入99.77亿元,与去年持平。赔款支出44.55亿元,增长0.5%。其中,财产险25.18亿元,下降4%;人身险19.37亿元,增长7.0%。
十、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22年,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当年招生23265人,在校生73435人,毕业生26183人,专任教师4029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2所,附设中职班5所,当年招生16786人,在校生48093人,毕业生14655人,专任教师3428人。普通高中36所,招生43174人,在校生123503人,毕业生36482人,专任教师11462人。初中178所,招生71970人,在校生208389人,毕业生67718人,专任教师18950人。小学641所,教学点133个,招生70810人,在校生435541人,毕业生72071人,专任教师25483人。幼儿园1987所,在园、班儿童207302人。特殊教育学校14所,招生597人,在校生3732人,毕业生668人。新增公办幼儿园153所,其中,新建73所、改扩建21所、回收国有资产举办为公办幼儿园28所、民转公31所,新增公办幼儿学位3.6万个,公办率达到61%。健全完善大班额问题长效防控机制,规划新建改扩建学校项目10所,规划新增学位1.2万个,完工7所。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网上报名、电脑分班,便民度、公平度明显提高。加快职业教育高地建设,稳步推进6所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承办了3个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赛项,4个一等奖,实现了承办赛事数量和获奖数量的双突破。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5家,新增省新型研发机构4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4家。全年转移转化科技成果204项,技术合同成交额87.58亿元,增长34.2%;58个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立项。年末,拥有重点实验室158家(其中省级8家,市级15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5家),众创空间13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6家)。获科学技术奖3项,其中省科技奖3项。全年商标申请、商标注册分别为14874件、12345件。专利授权量13257件,增长9.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962件,增长55.4%。截至年底,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156件,比上年增长26.5%;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26件,比上年增加1.17件。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提升。年末医疗卫生机构5518个,比上年增加50个。其中,医院12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个,妇幼保健院12个,卫生院124家。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29786张,比上年增长5.66%。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9159人,增长2.87%;执业(助理)医师17037人,增长0.77%;注册护士15806人,增长4.73%。共有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56个、精品特色专科10个、重点培育专科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县域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7个;市级妇幼保健特色专科10个、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3个,省级妇幼保健特色专科4个、婚前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1个;市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96个,省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10个,省级中医药县域龙头专科7个。基层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市所有基层医疗机构达到标准化要求,45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135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基本标准,22家村卫生室达到省级标准、129家卫生室达到市级标准、609家卫生室达到县级标准。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国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艺术表演馆6个,全年共演出1008场次。文化馆(站)146个,美术馆3个,公共图书馆12个,藏书268.9万卷(册)。博物馆、纪念馆21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70处,其中,国家级4处。城市电影院29家,观众135.6万人次,票房收入5625.1万元。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6万户,4K高清智能终端用户1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6万户。拥有广播电视台11座。广播播出节目13套,全年播音时间约54082小时;电视节目12套,全年播出时间约78354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6065场,行政村覆盖率100%。放映公益电影6.57万场次,“全民阅读”活动23574场次,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40.86万册。共有体育场地2.1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1412.00万平方米。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96.94%。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等系列赛事活动。获省级及以上金牌12枚,银牌15枚,铜牌22枚。
十一、民生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21元,比上年增长5.8%;人均消费支出17130元,增长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95元,增长4.9%;人均消费支出18730元,下降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13元,增长7.3%;人均消费支出15338元,增长3.1%。
城市综合承载力持续增强。2022年年末城市(县城)建成区面积469.84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6.81平方公里。累计建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35.49公里,新增4.6公里,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面积160.56平方公里,新增25.31平方公里。累计建成运行城市污水处理厂30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厂9座。新增城市污水管网77.23公里,新增城市(县城)新增清洁取暖面积587.46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重点城建项目109个,完成投资170.92亿元,月湖公园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四改一拆”,棚户区改造新开工6892套、基本建成28690套。313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部开工,惠及群众3.53万户。中心城区新建供水管网65.67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1.4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年末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含生育保险)、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14.6万人、82.16万人、54.86万人和74.23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09.01万人和440.33万人。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月150元提高到160元,99.51万居民受益。医疗保障居民缴费标准、政府补助标准分别达到320元、610元,“德州惠民保”投保超过66.56万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26个,床位1.98万张。新增养老床位0.26万张,对7处敬老院进行了改造提升。
安全底线不断筑牢。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8起,死亡41人,分别比上年下降36.8%和46.1%,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11,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1.4人/万车。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一是指辖区内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二是指辖区内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三是指辖区内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5.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
6. 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