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70-01-01 资阳市统计局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带动、环境兴市“三大战略”,切实推进工业建园区、农业建基地、城市建新区、农村建新村“四建”工作,奋力加快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步伐,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和谐资阳建设迈出新步伐,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300亿元,达到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3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123.6亿元,增长27.9%;第三产业增加值85.2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71.8%和24.8%。人均GDP首次迈上7000元台阶,达到7049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为30.4∶41.2∶28.4。与上年比较,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上升4.8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分别下降4.3、0.5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36.6%,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第一产业38.3亿元,增长9.8%;第二产业72.2亿元,增长31.1%;第三产业43.2亿元,增长11.1%。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1.7%。

二、农业

2006年,全市农村经济经受住了特大旱灾的考验,通过采取大春损失晚秋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种养业损失劳务补、农业损失工商补等有效措施,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全年农村经济继续稳步发展,实现了大灾之年“粮食少减产,农民多增收”目标。

农业发展总体稳定。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8.6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56.1亿元,下降8.3%;林业产值2.8亿元,增长5.0%;牧业产值89.0亿元,增长11.0%;渔业产值8.4亿元,增长8.1%。

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6.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2.0%。其中,优质小麦面积4.3万公顷,增长27.7%;优质水稻8.5万公顷,增长1.3%;优质玉米6.6万公顷,增长10.5%。全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5万公顷,比上年下降6.5%,其中优质油菜籽5.0万公顷,增长0.5%。

多数农产品因灾减产。受持续干旱影响,全年粮食产量210.8万吨,比上年减产24.1万吨,下降10.3%;油料产量16.5万吨,下降16.2%;甘蔗产量2.7万吨,下降38.4%;棉花产量0.2万吨,下降39.6%;药材产量1.2万吨,增长6.4%;蔬菜产量139.8万吨,增长9.7%;水果产量37.5万吨,下降4.1%。

养殖业较快发展。畜牧业“六方合作”新机制广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出栏生猪670.1万头,比上年增长11.0%;山羊355.2万只,增长3.8%;小家禽6060.0万只,增长7.8%;兔637.0万只,增长0.9%。全年肉类总产量70.7万吨,比上年增长9.6%。全年水产品产量8.9万吨,比上年增长6.2%。

林业生产持续推进。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000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200公顷,荒山造林1332公顷,天保封育2087公顷。天然林保护成果继续巩固,已有23.3万公顷森林资源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

劳务经济进一步增效。采取订单培训、自主培训等形式,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农民工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巩固和建立了一批劳务基地,劳务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133.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5.4亿元,增长24.1%。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6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71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80公顷,整治病险水库25座,新建微型水利3668处,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5.8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年末达到12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9%。

文明新村建设扎实推进。按照“五新一好”要求和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思路,整合支农项目,扎实抓好文明新村建设,全市已整村推进100个示范村和45个扶贫新村建设,启动了100个试点村建设。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紧紧围绕“千百亿工程”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扎实推进工业建园区,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求发展,在克服工业制约“瓶颈”中促发展,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2006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09.8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1.9亿元,比上年增长34.1%。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不断增多。2006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30户,比2005年(293户)增加37户。其中,造车、食品、医药和纺织四大支柱产业的企业已达173户,比2005年净增45户。二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06年工业总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68户,较2005年(41户)增加27户,其中总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4户,比2005年增加1户。三是四大产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造车、食品、医药和纺织四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3.1亿元,增长33.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6.1%。其中,车产业增加值37.4亿元,增长27.3%;食品工业增加值24.2亿元,增长37.0%;医药工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41.5%;纺织工业增加值11.9亿元,增长27.4%。四是工业建园区成效明显。近年来,通过规划和不断发展,全市逐步形成了以园区为载体,突出特色产业布局的工业框架。2006年,全市10个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9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1.6亿元,增长37.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