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泸州市统计局 2006年3月10日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市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完成了2005年和“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一五”期间泸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经济运行中资金、能源紧张,城乡发展不协调,就业形势严峻等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284.9亿元,比上年增加3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1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110.1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102.7亿元,增长11.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6754元,比上年增加872元。 “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5.3%、13.6%和11.4%。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9.9:34.4:35.7调整为2005年的25.3:38.6:36.1。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全市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1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8.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5%,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涨0.7%,商品零售物价与上年持平,物价指数为100.0。 二、农业 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1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比2000年增长33.3%,年均增长5.9%。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协调发展,产值分别为47.6亿元、3.2亿元、55.9亿元、3.6亿元、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7.5%、13.1%、14.4%、11.6%。 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6.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0%,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6.7万公顷,增长1.8%,粮食、油料、蔬菜、烤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水果产量略有下降。 畜牧业加快发展,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全年出栏生猪428.9万头,比上年增长11.2%,猪肉产量33.5万吨,比上年增长12.1%。非猪肉产量达11.1万吨,比上年增长9.4%。畜牧及畜牧服务业产值已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0%。 渔业生产再上新台阶。继续加大江河金属船体网箱养鱼建设项目,规范化稻田养鱼逐步由小规模向公司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5.4万吨,比上年增长18.4%。 农业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增强了防御、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建设新增水利工程15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40公顷,新增保证灌溉面积300公顷,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20万立方。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建设收到实效,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3万公顷。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机化作业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4.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0%,机耕作业面积4.3万公顷,机播面积6484公顷,机电灌溉作业面积16.1万公顷,机械植保作业面积19.8万公顷,机械收获面积105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比2000年增长94.6%,年均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60户,比2000年增加118户,实现工业增加值64.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年主营收入超5000万元的企业51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1户。 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7.3,比上年提高25.8个点。产品销售收入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实现利润总额8.7亿元,比上年增长28.7%;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产品销售率分别比上年提高1.39、17.4、0.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增加0.3次,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9万元/人,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资产负债率分别比上年下降0.2吨标煤、2.3个百分点。 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继续发展壮大。化工、食品饮料、煤炭、石油加工行业增势强劲,分别比上年增长21.8%、19.1%、47.2%和127.6%。 建筑业生产规模和利润持续增长。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到194户,比上年增加7户,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5%,竣工面积10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2%。建筑业总产值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实现利润总额1.50亿元,税金总额2.4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3.1亿元,增长40.9%。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煤、电、路、化等重点行业投资得到加强。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8.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增长80.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60.1%,铁路建设增长43.6%,饮料制造业投资增长1.7倍。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市计划总投资在5000万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50个,本年完成投资44.5亿元。重点项目中,泸天化大甲醇和煤供热系统竣工投产,川天化1,4-丁二醇项目建成投入试运行,泸纳铁路已经贯通,泸州火电厂、羟乙基纤维素、三聚氰胺项目、纳叙铁路、泸州绕城公路、城南新区主干道杨桥连接线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 房地产开发投资理性回落。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1亿元,比上年下降15.4%。房屋施工面积358.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9%,其中住宅272.1万平方米,下降15.6%。房屋竣工面积137.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1.6%,其中住宅112.5万平方米,下降11.3%。销售商品房面积139.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商品房销售额15.9亿元,下降4.1%。商品房空置面积69.2万平方米,比年初下降27.3%。 “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91.3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1.9倍,年均增长12.7%,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32.8%上升到2005年的36.3%,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74.1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4倍,年均增长31.3%。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市场共同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比2000年增长90.4%,年平均增长13.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在各行业中,批发零售业是市场主体,实现零售额86.6亿元,占零售总额的78.8%,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1%,而住宿和餐饮业增势强劲,实现零售额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增幅高居各行业榜首。在各种经济成分中,个体私营经济仍独占鳌头,比重逐年上升,实现零售额75.0亿元,占消费品零售市场的68.3%,仍然是消费最活跃的、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成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