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2009-12-22 国家统计局

全国总人口

129988

100.0

其中:城镇

54283

41.8

乡村

75705

58.2

其中:男性

66976

51.5

女性

63012

48.5

其中:0-14岁

27947

21.5

15-64岁

92184

70.9

65岁及以上

9857

7.6

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7.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90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669-924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40万人。

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6342万人,比上年增加836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2242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4100万人。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增加211万人。全国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增加148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9033万人,参保退休人员3353万人。年末全国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3770万人,全部实现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年末仍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53万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全部按时足额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并由中心代缴了社会保险费;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19万人,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全国共有2201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减少46万人。

年末全国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33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02.3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4万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9888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26.4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79.2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14.2亿元。

十二、资源与环境

2004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国家加大了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大。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取得成效。通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查出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4.8万公顷。全年实际建设占用耕地14.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7.0%。灾毁耕地6.3万公顷。生态退耕73.3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0.5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4.6万公顷。当年净减少耕地80.0万公顷。

当年人均水资源2040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0%。全年平均降水量620毫米,下降2.8%。年末全国422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758亿立方米,增加70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550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4%。其中,生活用水增长2.2%,工业用水增长2.8%,农业用水增长3.8%。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23立方米,增长3.0%。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活立木总蓄积量136.2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为124.6亿立方米。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05处,其中,能源矿产地24处,金属矿产地66处,非金属矿产地113处,水气矿产地2处。有56种矿产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其中,石油10.98亿吨,天然气3802亿立方米,原煤96.54亿吨。

初步测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水电3280亿千瓦小时,增长15.6%;核电501亿千瓦小时,增长15.6%。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3.1亿吨,增长15.1%;氧化铝1284万吨,增长9.7%;水泥9.6亿吨,增长12.4%。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

七大水系的413个水质监测断面中,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3类标准,比上年上升3.5个百分点;30.5%的断面为4~5类水质,下降1.7个百分点;超过5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占27.9%,下降1.8个百分点。珠江、长江水质较好,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水质较差。

全国近岸海域246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49.6%,与上年基本持平;三类海水占15.4%,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占35.0%,比上年上升5.0个百分点。全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6.9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9.0%,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为3.2万平方公里。对15个海洋生态监控区监测表明,主要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全年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740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7%;集中供热面积20.5亿平方米,增长8.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3.6%,提高1.2个百分点。在监测的319个城市中,有132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41.4%,与上年持平;有119个城市为三级,占37.3%,比上年增加5.5个百分点;有68个城市为劣三级,占21.3%,比上年减少5.5个百分点。在328个城市的道路噪声监测中,噪声污染严重的占2.1%,中度污染的占5.2%,轻度污染的占9.1%。

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黄河连续5年实现不断流,塔里木河连续3年实施向下游台特玛湖应急输水,黑河连续6次将水输送到东居延海。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716.7万公顷。全国共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66个,自然保护区达到219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4822.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8%。国家地质公园达85个,新建地质遗迹保护区27个。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万平方公里,实施水土流失地区封育保护面积11万平方公里。

全年因洪涝和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975亿元,比上年减少50.0%;因洪水和沿海风暴潮死亡人口1282人。全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3710.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31.8%。其中,绝收436万公顷,下降49.0%。全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4亿元,比上年降低32.6%。全年发现赤潮96次,比上年减少23次;累计赤潮面积约26630平方公里,比上年上升83.0%。全年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5954起,共造成69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6亿元。全年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22次,共造成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9.5亿元。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6.8万起,造成9.9万人死亡、45.2万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7.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