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9-12-31 晋城市统计局

五、交通运输与邮电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到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52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4831万人,增长57.46%,旅客周转量达158357万人公里,增长31.54%;完成货运量6696万吨,增长0.59%,货物周转量达241663万吨公里,增长3.26%。

邮电通讯事业快速发展。截止年底,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1.99万门。年末全市共有电话机18.13万部,增加6.66万部,其中市话12.02万部,增加3.25万部。全市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8.62部,比上年增加3.03部。全市累计订销报纸2905万份,增长5.14%,订销杂志156万份,增长4.7%。邮电业务总量达到3.32亿元,增长22.96%。移动电话用户达3.84万户。

六、市场贸易与物价

2000年,在国家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扩大消费信贷、取消一些限制政策和银行连续下调利率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我市市场商品销售稳中趋活,市场商品销售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3.38亿元,比上年增长7.12%。按销售地区分,市的零售额增长7.07%,县的零售额增长10.49%,县以下的零售额增长4.1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3.51%,餐饮业下降0.12%,制造业增长32.43%,农业生产者销售额下降21.45%。

对外贸易大幅增长。2000年全市成功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各类贸易洽谈会,宣传了我市产品,提高了我市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全市共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0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4.54%,是"九五"以来我市对外贸易取得成效最大的一年。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持续增加。2000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1.55亿元,比上年增长8.71%,其中,完成一般预算收入7.08亿元,增长12.2%。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税收入完成4.71亿元,增长7.93%。全市一般预算支出9.9亿元,增长9.77%。

金融运行势头良好,各项存贷款继续增加,现金投放基本正常。2000年底,全市金融部门存款余额达到194.54亿元,比年初增长8.98%。其中企业存款增长6.15%,居民储蓄增长势头开始减弱,较年初增长8.32%。年末贷款余额为101.11亿元,比年初增长1.7%。现金投放适度增长,货币供应量充足。全年全市现金收入为259.75亿元,现金支出为264.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8%和12.04%。全年共向市场净投放货币4.92亿元,比上年下降38.78%

银行证券和投资业务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有价证券市场开户数己达11448户,营业收入达1178.1万元,实现营业利润537万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2000年全市保费收入为21047万元,增长19.11%。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8083万元,增长7.59%,人寿险保险费收入10244万元,增长23.44%。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兴市继续发展。2000年,全市科技工作继续面向经济主战场,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狠抓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年被列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38项,星火计划4项,新产品计划3项,省攻关计划5项,实施市级科技开发项目47项。全年共推广新技术108项,引进专利技术25项,开发新产品20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6%。全市有11个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科技工作先进乡镇,18家民营企业被省确定为科技企业,科技当家人累计培训7万名。

教育"两基"成果继续得到巩固,素质教育稳步推进。2000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450所,在校生32.44

万人比上年增长4.58%。招生数8.67万人,增加0.71万人,毕业生7.32万人,教职工3.47万人。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发展。全市初中入学率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全市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学校3881所,在校学生34.95万人,专职教职工7981人。幼儿园748所,增加36所,在园幼儿7.8万人。我市跨入"普九"和"两基"先进行列。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受到重视,成人各种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技能培训蓬勃发展。全年成人技术培训学校2574所,在校生31.3万人,毕业生31.66万人。

文化事业较快发展。2000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从业人员664人,演出场次3289场,观众人数达3612千人次。文化馆7个,组织文艺活动116次。图书馆6个,总藏书226千册,增加30千册。全市通广播的村2370个,增加798个,通广播的农户达15.2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1.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4%,有线电视用户超过2万户,档案馆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36万余卷(条)。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地方病防治、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83个,床位6236张,卫生技术人员7889人。全市共有医院153个,床位6090张,卫生技术人员7162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416人。妇幼保健机构5个,卫生技术人员256人。农村卫生院116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974人。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2000年,全市共举办各级运动会162次,参加运动会运动员人数达4.05万人。全民健身活动更加形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市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19.71万人,其中及格级5.04万人,良好级10.96万人,优秀级3.71万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愈来愈多。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0年,全市出生人口43167人,人口出生率为20.54‰;死亡人口为20750人,死亡率为9.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67‰,比上年增加2.0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210.26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由于国家加强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失业保险费的发放,以及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使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200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0元,比上年增长10.95%;其中市区居民4842元,比上年增长10.45%。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农产品卖难,加上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29元,比上年增长2.1%。

社会保障体制框架基本形成。到2000年底,全市累计筹集再就业资金1534万元,累计为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用1534万元,全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职工达10万人,实行社会化发放人员16500人。

环境保护事业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发展。2000年,全市"六.五"关停行动取得成效,"一控一达标"任务基本完成。全市关停并转企业数31个。当年实际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3个。全市新增废水实际处理能力108.7吨/年,废气处理能力230009万标立方米。当年建成环保"三同时"项目43个。建成省级生态示范区1个,面积达26.41万公顷,区内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为95%。当年建成烟尘控制区3个22.3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16.3平方公里。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99.75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