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市场物价涨幅过高。1994年城市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22.7%。分类型看,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35.3%,其中粮食149.2%,衣着类价格指数为112.0%,日用品类价格指数为119.4%,燃料类价格指数为100.7%。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50.2%。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26.5%。 六、财政与金融 财政收支同步增长。1994年,全市共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69亿元,同口径增长25.9%,其中工商税收入1.77亿元,占总收入的65.8%,增加4654万元,占财政增收总额的71%。财政支出为嘶.16亿元,增长27.8%。 金融形势稳定好转。截止1994年底,全市金融部门各项存款余额为62.44亿元,比年初增长37.4%;各项贷款余额为47.72亿元,比年初增长19.4%。年末存差为14.72亿元,比年初增长1.69倍。1994年,全市银行现金收入为57.59亿元,增长54.2%,现金支出为64.48亿元,增长34.5%,银行货币净投放6.89亿元,下降35.1%。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1994年,全市共组织实施新科技项目15个,并有20多个科技项目所生产实验的高新技术产品参加了全国新科技新产品展示交易会、全国星火科技精品展示会,成交额达1698万元。全市同近500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依托关系。组织开展了6个高新技术实验示范区的建设,加快科技推动了小康乡镇建设的步伐。全市有10个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发展到848个,其中县级34个,乡(镇)级248个,村级566个。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1994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正规学校3910所,在校学生27.73万人,增加0.4万人,招生数为7.45万人,增加0.44万人,毕业生数为6.87万人。教职工人数为2.99万人,增加0.05万人。各级各类成人业余教育学校5084所,在校学生31.38万人,招生数27.94万人,毕业生数31.93万人,专职教职工0.94万人。全市共有幼儿园571所,在园幼儿6.58万名,增加0.66万名。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中、小学"一无两有"学校分别占到总校数的90.0%和99.6%;"三配套"学校分别占到总校数的88.7%和98.1%。1994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演出0.32万场,观众339.6万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书17.9万册。乡镇文化站113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48个,文化俱乐部(室)799个,群众业余演出团(队)72个,放映电影3.53万场次,观众达2024万人次,放映收入147.8万元,发行收入56.7万元。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晋城人民广播电台已顺利开播。农村广播传播形式逐步由专线向调频、微波方面发展。年末全市有线广播线路7122杆公里,有县级调频广播台5座、传播101个乡镇;有县级微播广播站2个。全市乡镇有线广播站116个,通广播的村1238个,有线广播喇叭18.71万只。全市广播覆盖达到90%。有线电视发展迅速。年底电视覆盖率达到82%。 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1994年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床位624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5万人,其中医师、医士(含中西医)0.34万人,护师、护士0.12万人。全市碘缺乏病、布病、大骨节病持续得到控制,并达国家标准。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收到显著效果,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不断增强中。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1994年我市运动员在全省第八届运动会上共获得田径、举重、击剑三枚金牌、9枚银牌、9枚铜牌。举重项目有2人2次破世界记录。群众性体育竞技活动发展较快。全年共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运动会74次,比上年增加39次,参加人数达6.96万人。全市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人数为9.87万人。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 199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7.71‰,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10.65‰。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01.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2万人,增长1.1%。 居民收入增加较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4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为2426元,比上年增长3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4元,比上年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减少3.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1.23亿元,增长36.8%。 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1994年,全市职工工资总额这8.38亿元,比上年增长44.0%,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为3697元,增长37.2%。 社会就业继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正常建立。1994年全市新安置城镇待业人员中草药100人,年末全市职工总数达到23.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4万人。劳动合同制有了较大的进展。全市国有单位劳动合同制职工达4.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513人。全市有830个单位、8万余人参加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达76%。 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得到重视和发展。1994年,全市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0个,投资460万元。处理工业废水6921万吨。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总面积14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为12平方公里。 注:(1)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为初步计算资料,其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工农业总产值、邮电业务总量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增长、增加、上升、提高、下降、降低、减少等,无特殊语者,均系相对于1993年而言。 (3)公报中职工工资总额和年平均货币工资1994年包括的范围均大于1993年,且包括本年内补发的上年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