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张家口市统计局 2006年2月22日 2005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要求,同心协力,开拓进取,着力推进思想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继续实施工业立市、科教强市、生态兴市、三产活市四大战略,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充分挖掘有效资源,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全市经济在连续两年较高增长的高平台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按经济普查后修正口径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1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5.6亿元,比上年增长8.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人均生产总值为9876元,比上年增加1062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折合美元为1206美元。 物价涨幅明显回落。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0%,涨幅比上年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涨幅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0%,涨幅比上年回落4.0个百分点。按类别分,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有:居住上涨1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4.0%、食品上涨1.8%。其他类价格指数均比上年有所下降。全市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7%,涨幅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82万人,全年有1.62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传统工业比重偏高,工业化水平较低;农村生产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需加强;民营经济规模偏小,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任务艰巨,城镇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对外开放程度低,外经外贸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仍需提高,区域差别和城乡差别依然较大,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农村经济健康发展。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1.07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种植业产值57.53亿元,比上年下降1.8%;林业产值5.5亿元,比上年下降3.1%;牧业产值55.8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渔业产值0.51亿元,比上年下降24.5%;服务业产值1.69亿元,比上年增长28.36%。全年蔬菜产量达到410.39万吨,比上年增长10.6%;肉类总产量26.12万吨,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22.37万吨,比上年增长12.2%;牛奶产量达到53.44万吨,比上年增长44.7%;禽蛋产量13.72万吨,比上年增长13.2%。在部分县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2005年,全市粮食、油料产量分别达到106.58和3.93万吨,粮油单产仍高于常年。 支柱产业逐步壮大。2005年,全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畜牧、蔬菜、果品三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75.3%,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全年畜牧业产值达到55.8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提高到46.1%。奶牛养殖快速发展,牛奶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5%提高到7.7%。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蔬菜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8.7%提高到23.4%。 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95.3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8%。全年农村用电量51184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2%。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8.77万吨,比上年增长4.7%。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加强。2005年末全市农村拥有机电井19789眼,比上年增加784眼,有效灌溉面积达369.59万亩,比上年增加0.98万亩。随着全市村村通工程的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2005年农村自来水受益村达到2731个,比上年增加79个。通汽车村数达到4014个,比上年增加77个。通电话村数达3917个,比上年增加284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增速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7.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4%;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0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工业主导行业拉动作用明显。2005年,机械制造、卷烟、化工、冶金、能源、食品加工六大行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121.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5.9%,增长速度达到20.9%,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3个百分点。民营工业活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7.35亿元,比上年增长39.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4.8%提高到21.5%。 经济效益持续改善。2005年,在原材料、能源价格普遍上涨的严峻条件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5.5%,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6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实现利税5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实现利润2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0%;亏损企业亏损额4.83亿元,比上年减亏38.0%。从隶属关系看,2005年轻工业实现利税18.26亿元,比上年增长23.7%;重工业实现利税3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2005年,民营工业实现利税10.37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实现利润4.68亿元,比上年增长48.2%。 建筑业较快发展。2005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年末拥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106家,从业人员达4.09万人。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38.2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实现利税1.09亿元,比上年增长5.5%。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82.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45.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7.75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2.83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建设与改造投资110.39亿元,比上年增长45.2%,房地产开发投资2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生产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生产性投资完成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0.4%。 大项目明显增多。2005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不含房地产)共729个,比上年增加125个,其中本年新开工建设项目593个,比上年增加79个。大项目增加较多是2005年的主要特点。全年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136个,比上年增加42个。总投资亿元以上的施工项目达到48个,比上年增加19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