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四)资源与环境保护:2007年,全市继续严格土地管理,加大闲置土地的收回力度,土地供应在得到控制的前提下,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年土地供应总量542.8公顷,其中:公用设施用地15.8公顷,占全年供地总量的2.9%;普通商品房用地73.2公顷,占全年供地总量的13.5%。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4002.82万吨,比上年增长18.9%。 全年平均年降水量459.1毫米,与多年平均值523.2毫米相比,属偏少降水年份。与2006年394.2毫米相比,偏多64.9毫米,偏多量为16.5%。 全市全年气温属明显偏高年份。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4.3摄氏度,比多年平均值13.3摄氏度偏高1.0摄氏度,接近2006的年均值。2007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8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9.6摄氏度。 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围绕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这一环保工作的核心,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2天,比上年增加了17天。岳城水库和羊角铺水源地水质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漳河水质良好,稳定达到或优于规划标准;滏阳河及东部生态水网水质也明显好转。 五、经济开发区与马头生态工业城 邯郸经济开发区生产总值完成13.0亿元,增长21.5%。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8.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25.9%。三次产业比重为1.1:44.9:54,第二、三产业发展占主导地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288万元,增长70.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4亿元,增长5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亿元,增长35%;实现全部财政收入2.0亿元,增长62.6%;实际利用外资1071万美元,增长63.8% ;16个托管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901元,增长14.3%。 马头生态工业城生产总值突破10亿元大关,达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三次产业比为4.1:75.5:20.4。实现全部财政收入2.36亿元,增长1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667万元,增长1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366万元;实现利税1249万元,增长1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亿元,增长95.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亿元,增长10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亿元,增长14.8%。 六、社会事业 (一)教育: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小学招生14.8万人,初中招生13.1万人,高中招生5.8万人。现有幼儿园994所,在园幼儿20.1万人,专任教师5380人;小学2579所,在校学生68.4万人,专任教师4.1万人;普通中学528所,在校学生62.8万人,专任教师3.6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6%,万人平均在校生为77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56%,万人平均在校生514人;万人平均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195人;中职学校万人平均在校生154人。 高考实现了新突破。2007年,全市高考学生57159人,一批上线3845人,二批上线4906人,三批上线16187人,本科总上线人数达24938人,比2006年本科上线纯增4636人,增长22.84%。其中一批增加1038人,增长36.98%;二批上线纯增248人,增长5.32%。一、二本合计增1286人,增长率17.23%,万人口二本以上上线率为9.90%,比2006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主城区参加高考人数14594人,比2006年增加了1563人,其中本科一、二、三批分别比上年增加了501人、310人和814人。 (二)科学技术: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28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96项、国际先进水平的6项。获得2007年度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新通过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41个,高新技术企业31家。专利申请受理量680项,专利申请授权量370项。 (三)文化: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8个,总藏书115.3万册。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6.9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19.9%。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98%和98.3%。 (四)卫生: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力量不断增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319个(含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其中医院142个、乡镇卫生院214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2.3万张,其中医院1.6万张、卫生院5949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8379人、注册护士6973人。 (五)体育: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369万人,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2.9%。全年先后组织14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河北省各项比赛,共获得金牌58枚、银牌65枚和铜牌70枚。全市拥有体育场4个,室外游泳场35个,运动场30个。 七、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一)人口: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显示:全市年末总人口达到89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万人,增长1.3%。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93%。,比上年降低2.14个千分点;死亡率4.89%。,比上年上升0.9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04%。。 (二)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劳动报酬18217元,比上年增长18.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83元,比上年增长19.8%。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7%,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24平方米,增加0.9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05元,比上年增长12.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0%。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平方米。 (三)社会保障: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为55.7万人、80.8万人、65.5万人和50.6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3.3万人、10.3万人、0.02万人和7.4万人。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14万人,比上年减少0.4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18.9万人,比上年增加10.5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