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快速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完成营业总收入390亿元,增长32.3%;出口创汇2.1亿美元,增长25.7%;实现利税32亿元,增长30.1%;财政收入10亿元,增长30.6%;引进内、外资项目28个,项目总投资2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16万美元。 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学校在保持招生规模基础上提高教育水平。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8所,招生7.3万人,在校生23.6万人,毕业生5.8万人,增加1万人。全市普通中学660所,招生24.8万人,在校生76.1万人,招生和在校生分别减少0.9万人和3.9万人,毕业生27.0万人,增加0.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45所,增加24所,招生6.8万人,在校生17.3万人,毕业生4.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5万人、2.7万人和0.7万人。小学2688所,招生9.8万人,在校生71.6万人,毕业生16.3万人,在校生和毕业生都有所减少。学龄儿童入学率99.8%。全市幼儿园621所,比上年增加103所,在园人数14.9万人,增加1.8万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有所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艺术表演场所19个。文化馆、群艺馆24个,公共图书馆21个。广播综合覆盖率99.3%,电视综合覆盖率99.2%,比上年均有小幅增加。 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医生、床位数均比上年增加。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1611个,其中医院11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2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5个。年末卫生机构实有床位2.53万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1.93万张,比上年增加0.13万张。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3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31万人,增加0.11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全民健身运动继续普及。全市举办、承办市级以上运动会21项,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2万人次。我市选手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金牌179枚,银牌153枚,铜牌122枚。年末全市拥有健身路径763条,比上年增加103条。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裕华路改造和槐安路高架桥建成并全线通车,使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得到完善,全年新建、续建和大修城市道路,整修小街巷,交通状况明显好转。市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781.1公里,道路面积1093.6万平方米,比上年都有较大的增加;排水管道长度达981公里。我市有水厂8座,日产水能力80万立方米,管线总长度1200公里,全年供水量1.65亿立方米。 城市公用事业继续较快发展。年内新增天然气用户1.6万户,煤气用户1.6万户。供热管道总长度550公里,比上年增加50公里,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458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了350万平方米。城市公共汽车营运线路达84条,营运车辆1789辆,营运线路长1095公里,年客运总量2.66亿人次,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效显著,市区绿化美化工作取得新进展,形成市区见蓝天,处处有绿地的良好现象。2005年市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2.77。市区二级以上优、良天气达283天,优、良天气达全年77.5%。年末全市有环境监测站14个,烟尘控制区6个,烟尘控制达标面积422平方公里。全市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9.5%,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9%,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2.9%。园林绿化再上新台阶,年末城市公园35个,公园面积593公顷;城市园林绿地面积4899公顷,园林绿化覆盖面积5444公顷,分别增加533公顷和50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 十一、人民生活 2005年,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040元,增长16.4%,增速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为近年来最高,人均消费支出7261元,增长11.2%,居民用于衣着、医疗保健及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比上年增长较多,分别为25%、23%和1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18元,增长8.4%,增长速度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也是近年来较高的增长速度。 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居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截止2005年末,市区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22台,电冰箱、冰柜114台,洗衣机95台,空调器116台,家用汽车3辆,钢琴1架,移动电话117部,家用电脑43台,除彩电、洗衣机和钢琴外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农村居民百户拥有彩电100台,洗衣机80台,移动电话55部,电脑2台,空调13台,电冰箱35台,也都有所增加。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3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5.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平方米。 注:本统计公报使用的2005年统计数据都是2005年年快报数据。年快报数据是为各级政府决策需要,从基层报上来的主要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因为统计时间早,在统计核算上没有正式年报细,统计分组也没有正式年报多。年快报数据虽与正式年报数不同,但没有大的差别。 统计名词解释: 农业普查:根据国家新的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逢6年份实施,我国在1997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2006年底将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6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6年度。普查范围和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单位、农村住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非农村住户、行政村和乡镇。普查方案设计考虑的原则主要有:坚持国际一般标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普查与常规统计调查相结合;兼顾需求与可能,要有可操作性;兼顾历史与现实,要有连续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居民购买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调查范围既包括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类消费品价格,也包括多种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如水、电、交通、教育、医疗等收费价格。 按照国家标准,把居民消费价格分为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根据城乡居民消费模式、消费习惯和抽样调查原理,选取代表商品和服务项目,采取定人、定时、定点的直接调查方式,派专职调查员到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商店和农贸市场现场采集价格资料,由市城调局录入计算机,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计算方法编制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