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31 河北省统计局

2007-03-06

2006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和构建和谐河北两大主要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起好步、开好局的目标。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16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5.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6071.3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3937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9:51.8:33.3调整为13.8:52.3:33.9。人均生产总值16894元,比上年增长12.4%。

物价总体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其中城市和农村均上涨1.7%。价格变动结构性特征明显。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涨幅分别为3.2%和4.5%,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0%,涨幅比上年分别回落3.6和2.0个百分点。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0.2%。

表1  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

指标 全 省

城市 农村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1.7   1.7 1.7

食品 3.2 3.7 2.5

粮食 3.0 2.8 3.3

肉禽及其制品 -4.2 -4.9 -3.5

蛋类 -5.4 -5.1 -5.7

水产品 1.7 2.1 1.0

鲜菜 12.0 11.9 12.3

烟酒及用品 0.6 0.3 0.8

衣着 -0.1 0.5 -1.1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0.3 持平 -0.6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0.3 -0.2 1.1

交通和通讯 0.5 -0.2 1.3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持平 -0.1 0.2

居住 4.5 4.2 4.8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年末全省就业人员361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909.2万人,增加32.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4%,比上年末降低0.09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民营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8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50%,达5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8%;实缴税金568.7亿元,增长22.8%,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6.5%,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区域经济趋向协调,“一线”“南厢” 发展较快,“北厢”发展势头强劲,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转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比较严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节能降耗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19.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7%;粮食单产290.7公斤,创历史新高;总产量2702.8万吨,增长4.0%,是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棉花生产出现较大转机,播种面积62.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7%;总产量62.8万吨,由2005年下降转为增长8.8%。油料播种面积53.8万公顷,减少3.8%;总产量150.3万吨,下降1.6%。蔬菜播种面积112.3万公顷,增长1.6%;总产量6646.8万吨,增长2.8%。畜牧业生产保持平稳,肉类、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606.4万吨、465.1万吨和407.6万吨,分别增长5.0%、1.3%和19.8%。渔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08.0万吨,增长9.1%。

表2  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指标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2702.8 4.0

油料 150.3 -1.6

棉花 62.8 8.8

蔬菜 6646.8 2.8

其中:设施蔬菜 1292.9 1.7

鲜果 1453.1 3.9

其中:园林水果 968.5 5.5

肉类 606.4 5.0

其中:猪牛羊肉 486.5 5.2

禽蛋 465.1 1.3

牛奶 407.6 19.8

水产品产量 108.0 9.1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蔬菜、果品三大支柱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实现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继续提高,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1.8%,提高2.4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57.0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5万公顷,有效灌溉率达77.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1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8795.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6%。实际机耕面积达476.9万公顷,占年末常用耕地面积的比重达81.1%,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当年机械播种面积535.5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61.0%,提高0.9个百分点;机械收获面积262.3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29.9%,提高1.7个百分点。农村用电量388.2亿千瓦,增长15.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5453.4亿元,增长16.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16.0亿元,增长19.8%。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为98.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表3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单位:亿元

指标

绝对值 比上年增长(%)

工业增加值 3816.0 19.8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298.0 13.1

其中:集体企业 169.2 18.7

股份制企业 2230.0 23.1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626.2 25.8

其中:轻工业 851.9 20.5

重工业 2964.1 19.7

其中:大中型企业 2393.5 17.1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88.1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253.0亿元,增长16.6%;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500.7亿元,增长30.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205.0亿元,增长31.3%;私营企业实现利润248.7亿元,增长33.1%。多数行业盈利水平提高。在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3个行业利润增长。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254.8亿元,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利润134.9亿元,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70.3亿元。

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得到强化,对工业生产的支撑作用强劲。钢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建材建筑、食品、石油化工、医药等七大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307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5%,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87.1%。产品结构调整优化,钢材板带比达53.9%,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原材料、能源等优势产品增长较快,钢材产量增长32.3%,平板玻璃增长16.6%;一批高附加值产品呈现快速增长,汽车产量增长39.3%,自动化仪表及系统增长23.7%,光通信设备增长1.3倍,复印机械增长45.3%。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288.5亿元,增长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