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宝坻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9-12-29 天津市统计局

六、内外贸易

现代化服务业快速成长,商贸设施日趋完善。珠江温泉成、京津国际商贸港等一大批项目的开发建设,标志着休闲度假、会议会展、商贸物流等现代化服务在我区快速兴起;新型商业业态和现代化流通方式日趋普及,商贸设施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市场更加繁荣。批发、零售商贸、餐饮业稳步发展。全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4.3亿元,同比增长37.63%。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持续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97792万元,同比增长20.64%。外贸出口交货值达375214万元,同步增长15.4%。

利用内资、外资继续保持着较强的增势。全年吸引内资协议额583901万元,实际到位额31749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16%和19.85%;合同外资额8387.39万美元,实际到位额3341.05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6%和29.1%。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持续大幅增长。全区完成三级财政收入85205万元,其中:区级财政收入4486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29%和27.4%,财政支出84146万元(含市各项补贴),同比增长26.09%,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金融秩序稳定,各项存贷款余额不断增加。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77858万元,其中:储蓄存款69278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29%和9.7%,各项贷款余额662659万元,同比增长6.35%。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2005年,全区保险业承保金额1184.48亿元,保费收入17089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844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14245万元。支付各类赔款3864万元。

八、科级、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

科级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全年组织实施国家和市级星火计划项目3个,区级科技项目27个。区科协和各种专业技术研究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普宣传50次,科技培训264次,参加各种科技知识培训的群众达6.3万人次,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继续深入展开。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实施和完成宝坻一中示范校二期工程建设、6所高中校学生食堂、部分小学教学楼建设等一批基础性工程。全年撤并学校24所,截止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87所,教学班2691个,在校学生10.92万人,毕业生人数达3.46万人。年末,拥有教职员工9676人,其中:专任教师9392人。年内高考,本科上线3059人,专科上线2577人……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平稳发展。全区上下坚持“导向正确、把握平稳、基调鲜明、引导有力”的方针,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拓新领域,增加新内容,把文化、广播电视办成推动我区两个文明建设的主力军。2005年,进一步加强了群众性文化组织和设施建设,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编播质量,扩大了有线电视覆盖范围,完成了区影剧院改造,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区有图书馆、室28个,藏书24.04万册,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4650场,观众达138.9万人次。全区拥有有线电视用户3.16万户,同比增长26.4%,有线电视线路总长度651延长公里。记者41人。

卫生、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卫生系统改革、医药市场和医疗行业整顿取得新的进展。年末拥有卫生机构46个,卫生技术人员1634人,诊疗人数172.66万人次,治愈率57.9%。群众性体育活动日趋活跃。全年举办各类区级运动会19次,参赛人数5260余人;全年获竞赛奖牌40枚(市级及以上),其中:金牌10枚。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653921人,全年出生人口6411人,出生率9.8‰,死亡人口7103人,死亡率10.9‰,自然增长率-1.1‰,计划生育率98.72%。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努力让各方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促进了社会和谐。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92元,比上年增加638元,同比增长10.5%。全部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水平18858元,比上年增加2177元,同比增长13.05%。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储蓄余额不断增加,截止年底,储蓄余额达69.28亿元,人均储蓄10598元,分别比年初增长9.7%和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