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29 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市静海县统计局

2002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八年跨入全市先进行列”的发展目标,全面实施引资兴县、重点区域带动、城镇化发展三大战略,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5%,增速位于全市前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3433元增加到15359元,增长14.3%。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其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全县财政收入完成4.1亿元,增长20.6%,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高5.2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全面增长,二三产业增速继续加快。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亿元,增长6.8%,增速较上年回落5.9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8%。第二产业仍是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完成增加值46亿元,增长20.4%,比上年加快5.1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9%,其中工业增加值44.7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2.1亿元,增长17.4%,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3%。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国有经济完成增加值7.1亿元,占全县的9.1%;集体经济完成增加值35.5亿元,占全县的45.5%;三资经济完成增加值1.9亿元,占全县的2.4%;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3.6亿元,占全县的43%,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截止2002年底,全县私营企业1290户,个体企业11836户,私营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分别为18118人和22704人。

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对外经济协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我县继续对重点企业和骨干行业进行改造和提升,调整工业区域布局,加快了乡镇工业园区的建设,使产业结构和工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通过与高校联合、与市区合作、与国有大企业联手等方式使对外经济协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南开大学高新技术产业园、天津大学高新技术产业园、松江高尔夫球场和南开工业园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落户我县。子牙环保产业园、天宇科技园、大邱庄工业园等重点园区,产业特色明显,招商形势喜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特色规模优势和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县属工业改革任务依然艰巨;乡村工业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竞争力强的大企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招商引资质量层次不高,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少;重点区域尚未形成强劲的经济能力;社会就业压力依然较重等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努力克服旱灾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2002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06亿元,可比增长5.2%,对全县经济的贡献率为6.8%。全年农业总产值2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种植业产值7.65亿元,下降35.8%;林业产值0.36亿元,增长57.6%;畜牧业产值6.67亿元,增长65.3%;渔业产值1.49亿元,增长47.9%。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进一步成效,高效种植业、畜牧业成为拉动农业增长的主要力量。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2.6:1调整到1.9:1。遵循“远抓树、近抓牧、养殖抓小区”的发展思路,以重点发展畜牧养殖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小额贴息贷款使畜牧养殖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年畜牧养殖业增加值完成3.6亿元,同比增长38.9%,占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8.1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中显现出的产业化、设施化、企业化、园区化趋势,使农业经济逐渐步入良性循环。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7.3万千瓦,农用拖拉机0.55万台,农用运输机械1.5万辆,联合收割机0.05万台,排灌动力机械1.08万台。农田机耕率94%,农田机播率81%,机收面积占收获面积比重31%。

三、工业

2002年全县工业在外部需求减弱,内部竞争加剧,资金形势趋紧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4.7亿元,可比增长19.9%;现价工业总产值250.6亿元,增长18%;工业销售收入246.5亿元,增长18.5%;工业利润18.3亿元,增长16.1%;工业税金5.75亿元,增长11.7%。乡村工业持续稳定增长,在全县工业中继续保持主导地位。2002年乡村工业完成增加值42.2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4.4%,增长15.4%;工业总产值239.2亿元,占全县的95.5%,增长18.3%;销售收入231.4亿元,占全县的93.9%,增长18.5%;利润18.5亿元,占全县的101.1%,增长18.2%;税金5.21亿元,占全县的90.6%,增长11%。工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完成技改项目125项,投入资金2.97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0项,完成投入2.1亿元,占全年技改投入的70.7%;创市级名牌产品3个;企业获得专利52项。部分有条件的企业还与科技部门合作,建立了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企业改制和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今年以来改制企业37家,其中租赁企业25家,股份合作制3家,产权出售9家。另外,对首次转制不彻底的企业进行了二次转制,将43家租赁到期企业组建成为新的有限公司。到2002年末,全县已转制企业达到800家。在此基础上,对改制企业依据《公司法》要求规范了“三会”制度,特别是对转为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合作制的企业,重点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使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四、固定资产

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按照市考核口径统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2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集体和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投资8.92亿元,增长19.9%;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6亿元,下降27.3%。从建设性质来看,设备购置项目投资增长强劲。本年基本建设投资4.43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2.1%;单纯设备购置投资6.1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7.9%,比上年增长16.4%。从资金来源来看,地方投资占绝大部分份额。2002年中央单位投资0.1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1.6%;市属单位投资0.28亿元,占全部投资的2.7%;地方投资10.0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95.7%。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年内完成了大邱庄兆博35千伏变电站等一批输变电设施;新建了大赵路、静霸路及部分乡村公路;完成了七大通讯工程建设;完成了县城东方红路东段、南纬一路、复兴街改造等工程;全面启动了“陕气、滦水入静”工程;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投入资金0.8亿元,比上年纯增0.5亿元。为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确立了新的县城建设总体规划,推进了县城建设重心的东移。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2年,全县新批准房地产开发小区9处,开工面积30.5万平方米,加上去年接转的18.73万平方米,目前全县房地产开发总面积为49.3万平方米,已竣工26万平方米。房屋总量3000余套,已售出1700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