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科技进步 新品种研究及引进成为农业科技的亮点。2006年,我区加大了新品种引进和研发力度,农业科技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幅提高。我区加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转基因棉花、辣椒、绿优谷、锯缘青蟹、彩梨等新品种,加速了农业生产品种的更新。津南实芹一号、津南冬芹一号、津南夏芹、双港西芹的推广、试验、示范,覆盖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推广面积达到了205万亩。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06年,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提升了企业的科研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7个项目被列入市创新资金计划,在申报数量和申报成功率上均处于郊县首位,目前有7个项目正在推荐申报国家创新基金。宝成集团和甘泉集团两家企业通过市级高级技术企业认定,津南区环保产业孵化器列入市级科技发展计划,现正在建设中,全区科技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十、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 教育各项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全区教育事业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为契机,加快两支队伍建设,提升学校软实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有效促进了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进步,办学差距逐步缩小,教育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全区共有全日制学校62所,学校在校生人数4.3万人,教职工人数3897人。全区参加成人教育人数4.1万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完成率99.9%。 卫生事业取得新成果。2006年,津南区卫生防病站获得“实验室国家认可”,共取得六大类95项认可检测项目。我区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全区5种计划免疫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5.8%以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覆盖率达87.4%,孕产妇系统管理覆盖率达89.2%。农民参合率、人均报销比例和收益率逐年递增,分别达到81.9%、26.5%和3.2%。2006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5个,其中医院3家,卫生院8家,妇幼保健院1家,结核病防治所1家,卫生防病站1家,卫生学校1所,实有病床床位553张。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总投资4000余万元,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的津南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其规模、设备、功能为区县一流水平。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5个镇级文化站扩建项目得到落实。全区文化建筑面积平均达到400平方米,80多个村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共有26个居委会全部建立了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镇村级文化广场有:咸水沽镇各1万平方米以上的“津沽休闲园”和“灯光喷泉广场”、小站镇1万平方米以上的“福馨广场”、小站镇迎新村15000平方米的“迎新广场”和北闸口镇2万平方米以上的“文体休闲广场”。我区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社区文化先进区。我区注重寻求文化活动内容及方式的不断创新,努力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我区的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广泛,场地设施配件也落实到位,健身环境得到改善。群体活动丰富多彩,开展多项运动会,做到月月有赛事,活动有高潮。专业体育训练出现一批优秀运动员崭露头角,向市运动队输送的运动员在多项国际和国内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形势稳定。我区在8个镇9个村开展以协会负责计划生育工作试点,评估验收达标,全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村达90%以上。区人口文化研究会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人口文化周”,成为受广大群众关注的品牌活动。到2006年底,全区户籍人口达391220人,其中:农业人口280337人,非农业人口110883人,其中男性195713人,女性195507人。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提高。2006年,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50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居民储蓄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不断提高。2006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达69935万元,比上年增长14.7%,年平均工资18506元,比上年增长13.1%。 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87.9元,比上年增加803.9元,比上年增长10.2%。工资性收入是我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在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为5405.1元,比上年增加561.9元,增长11.6%,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62.2%,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9.9%,拉动纯收入提高7.2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升。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615.3元,增长19.2%。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每百户家庭拥有电冰箱96台,空调78台,照相机17台,家用电脑13台、微波炉24台、洗衣机99台,影碟机37台。 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共有8715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安置“4050”人员就业590名。年末全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3.67万人,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324.9万元,支付门诊医疗补助金31.1万元,农民工人享受生活补助费12.8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认识、接受,农民参合率、人均报销比例和受益率逐年递增,分别达到81.85%、26.5%和3.15%,农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贫困救助取得重大突破,城乡低保达到应保尽保,对特殊困难群众实施分类救助,特别对享受“低保”的农村残疾人和城镇轻、中度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月增加了20元,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进步明显,形成有效的救灾体系。慈善事业发展快,力度大,成为救灾救济的有力补充。 十二、资源与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和用地管理得到加强。我区坚持高标准、高水平地做好城市规划和用地管理,并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完善重大项目会商、会审制度,实行交叉办件和“绿色通道”。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大重点规划的编制力度,双港、八里台、葛沽和小站被列入天津市30个中心镇。2005年以来,进行了涉及到小站试点镇村民还迁用地、开发区物流用地、海河公司土地整理及部分电站建设的调整工作。加大了对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行为的治理力度,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了综合治理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的专项行动。 全区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我区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强化环境污染防治、全面拉动了“创模”活动的开展,经过努力,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验收,环保六大工程成效显著,完成了咸水沽镇建成区基本无燃煤区建设,在全区十八个区县中率先采用BOT的方式,建起日处理量3万吨的环兴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咸水沽镇区域环境噪声达到了噪声区划标准,创建了普明里、洪霞里、惠苑小区等三个安静居住小区。生态保护工程成效明显,我区先后建成了二道桥生态林和松林生态园,3万亩水产养殖基地、万亩枣粮间作农田和37座小水库。截止目前,全区共有11个村被评为市级或两局级生态村。目前,全区由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市级绿色学校10所,市级绿色幼儿园2所,区级绿色学校24所,区级绿色幼儿园4所。2006年,全区人工绿化造林达88公顷,年末实有四旁零星植树1.6万株。全区建成绿地面积达242.3公顷,外环线以内绿地面积85公顷。完成了农村户厕2万余座改造的任务。我区的“创模”工作各项环境指标达到新水平。2006年底,全区空气质量优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为76%;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53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达到67.9分贝;咸水沽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8.2%;全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9.8%,且无危险废物排放;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9.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1%,环境保护投资指数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