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县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业稳健有序发展。全年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20456.2万元,比上年增长8.7%。金融存款稳定增加,年末全县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66.4亿元,比上午增长 21.5%。其中: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0.7亿元,比上年增长6,9%。贷款力度加大,年末全县贷款余额达到43.6亿元,比上年增长 26.0%。 保险市场规范有序。全年完成保费收入4876万元,比上年下降31.8%。其中:人寿险保费收入1194万元,下降66.4%;财产险收入3682万元,增长2.4%。全年理赔总额3270。9万元,比上年下降35.5%。其中:财险赔款支出2292。9万元,比上年下降35%。 三、外向型经济 利用外资:利用外资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签约项目238个,协议总金额达26亿元。全年新办三资企业9家,实际利用外资 90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倍。 三资企业:三资企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1亿元,利润总额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5%和3.2倍。产值、利润分别占全县工业的40。9%和75.6%。 旅游:旅游环境进一步改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以“绿都平谷,旅游明珠”为主题,成功地举办了“银冬游冰节”、“国际桃花烟花节”、“金秋采摘节”三大旅游活动。新晋升星级宾馆6家,接等宾客能力得到增强。全年接待旅游者324.3万人次,旅游收入 15211.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4%和50.6%。 四、社会事业 教育: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教育经费支出力度加大。全县教育格局有了新变化,一是走联合办学之路,二是走多元化办学之路,三是走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经过调整,年末全县小学157所,比上年减少15所;普通中学33所,比上年增加了一所私立“北京诚明高级中学”。全年在校生规模7.9万人。 教育经费支出力度加大。全年教育事业费支出1.5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增幅比上年提高了9.1个百分点。投资3160万元,相继完成了一批教育重点工程,教育、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教育成果显著:中、高考工作再创佳绩,全年被高一级学校录取5926人。其中:高考本科录取率比上午提高45%。成人教育围绕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劳动科技推广等五项工程,被评为北京市五项培训工程先进单位。 卫生:继续推进和完善乡村一体化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县农村卫生室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占60%,新建卫生社区服务站17个。全县各级医院新增病床128张。完成了县医院新病房楼等重点工程。全县人民就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合作医疗工作得到巩固和发展,全县已有超过10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抵抗大病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 文化、广播:城乡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成功地举办了“第十届农民艺术节”、“夏日文化广场”等十一项大型文化活动。乡村文化科技大院建设快速发展。文学艺术创作繁荣出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我县文艺作品210余篇,6部文学作品出版发行。进一步开拓了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的新局面,鱼子山抗日纪念馆被列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广播电视工作多形式、多角度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稳步推进有线电视网建设,17个乡镇全部联通,提前5年完成了市政府提出的村村通光缆的目标,广播电视局成为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先进集体。 体育:群体工作不断加强,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全年向国家输送休育专业人才6名。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金牌17枚、银牌14枚、铜牌18枚。 五、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人口:全县人口呈负增长之势。年末,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县户籍人口387108人,比上午减少1984人。其中:农业人口 289652人,比上年减少6459人。全县人口出生率6。64‰,死亡率 8.75‰,人口自然增长首次出现负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11‰。 就业及社会保障: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县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人口分流安置率达到90.7%,超额完成了市政府60%的指标任务。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共有1.35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1.92万人参加了社会工伤保险。全县为困难企业借支退休费、争取安置补助费、拨付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失业救济金共计2361.6万元。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05万元。 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较快增长。全县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达到10730元,比上年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人8511.9元,比上年增长11.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7027.8元,比上年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4029.1元,比上年增长1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60.8元,比上年增长19.1%。全县人均储蓄10519元,比上年增长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