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27 上海市松江区统计局

全面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社区教育。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功能,对接初中学生进行劳动技术和普及职业知识的教育,对接企业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成立区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确定四个街镇为市社区教育实验街镇,确定三个街镇为市学习型社区创建单位,形成15个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举办2009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完成松江区终身学习网建设。推进成人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事业,实施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和百万市民环保知识培训等专题培训项目。成立世博知识讲师团,完成培训六万多人次,编发“走进世博”宣传手册15万本。

自主创新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全年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2家。共有23个项目获国家创新基金立项,42个项目获市创新资金立项,61个项目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确定58个区创新资金计划项目、32个区科技攻关项目、31个区级软课题项目。2家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企业被认定为培育型“科技小巨人”企业。为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成立了松江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立了松江区知识产权服务网,成立了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松江分中心;建成科技项目库,进一步提升科技项目管理和服务水平。全年共申请专利3068件,比上年增长31.4%,其中发明专利1104件、实用新型专利1209件、外观设计专利755件。完成技术交易合同登记84项,共计合同交易额42746万元。

科普事业不断发展。完成科技馆功能提升,依托科技馆平台,不断发挥其宣传主阵地作用,先后举办了2009年上海科技节松江区活动、2009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松江巡展等系列大型科普活动,共接待参加11万人次。至年末,全区共有科普教育基地23家,其中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3家,市级11家,区级9家。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新闻、广播、电影电视全面发展。程十发艺术馆建成开放,全年累计参观人数达4.4万余人次。镇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面启动建设。继续实施“万部图书、千场电影、百场文艺”下农村、进社区、到工地、入军营活动,完成图书、光盘、报刊杂志配送;累计放映长片1450场,短片725场;完成社区文艺演出886场,“百姓戏台”演出164场,“百姓书苑”演出510场。全年完成制作《松视新闻》321档,播出各类新闻6210条。完成松江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82周年双拥文艺晚会、松江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等重要庆典的报道。对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挖掘的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景观、古建筑进行了有效保护。

年末全区有影剧院10座,文化馆、站16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图书室15个,藏书90万册,全年接待读者120万人次。全区有有线电视站11个,有线电视用户28万户,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4.6%。

医疗卫生改革继续深化实施。结合松江实际,进一步完善医院运行机制改革;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探索全科团队服务的有效形式;坚持把以人为本、群众受益作为出发点,调整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降低群众负担;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合作医疗基金区级统筹,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实时结算,实现农民看病刷卡结报;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化建设,建立肿瘤疾病诊治中心。不断创新卫生监督体制,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维护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和医疗服务环境,扎实推进健康城区建设。科学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严防疫情传播。年末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与卫生技术人员数有所增长(见表6)。

表6卫生机构情况

上海市松江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全年共承办、协办、举办国际大赛、活动3次,全国比赛、活动5次,华东及长三角活动2次,市级赛事活动5次,其中汇丰银行杯高尔夫冠军赛升格为世界锦标赛,成为上海六大顶级赛事之一,也是亚洲规格最高的高尔夫顶级赛事。十一届全运会上松江输送的运动员入选上海代表团创纪录的达到18人,分别参加了田径、击剑、赛艇、手球、自行车、棒球等项目的比赛,有11人次分别获得1枚铜牌、4个第五名、2个第六名、1个第八名。年内参加市级比赛的运动员有1100人次,获金牌80枚、银牌103枚、铜牌70枚。

群众体育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全年举办了佘山元旦登高活动、“迎世博”九九重阳佘山登高活动、“健康和谐、奔向世博”松江区排舞万人跳活动、2009松江区端午龙舟赛、第十五届全国农民象棋比赛、上海国际大众体育健身节“长三角”体育圈全民健身大联动等群众性活动,是近年来开展群体活动最频繁的一年。体育实事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建3个社区公共运动场、22个社区健身点、34个村级文体综合配套,其中2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速度列全市首位,年内已达到全区全覆盖,被市体育局推荐为全市唯一的“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区”。至年末,全区共建有375个健身点、19个健身苑、12个社区公共运动场。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至年末,全区共有户籍人口559442人,比上年增长1.6%,其中非农人口455361人,增长3.7%。全年出生人口4032人,出生率7.27‰,死亡人口3617人,死亡率6.52‰,人口自然增长率0.75‰。

加大就业促进力度。在强服务、扶创业、稳岗位、重援助、帮企业等一系列措施下,全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5945个,完成计划的119.8%;城镇登记失业控制数7300人,控制在指标值7500人以内;帮助成功创业690人,完成138%;非农就业8012人,完成114.5%,其中南劳北上2234人,完成111.7%;青年职业见习1313人,完成218.8%;订单式培训2642人,完成132.1%;农民工培训14982人,完成119.9%;工资集体协商覆盖148022人,完成102.2%。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810.5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725.8元,增长9.8%。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636.1元,比上年增长14.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426元,增长1%。至年末,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见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