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八师石河子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3)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两基”成果不断巩固,素质教育继续推进。通过优化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创新教育模式、强化教学管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年末垦区有各类学校101所,普通学校在校学生12.23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9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0.69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07万人,小学在校学生5.54万人。拥有幼儿园28所,在园儿童0.97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26万人;普通大中专院校共录取新生2584人。在全国和自治区各类竞赛活动中各级教师获奖381项,学生获奖3344项。 文化及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学艺术创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共举办各种形式文艺演出683场次(其中包括社区组织文艺演出483场),观众22万人次,放映电影2335场次,观众70.5万人次。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9%。公共图书馆总藏书15.44万册,借阅图书达5.8万人次。《石河子日报》全年发行415万份,《石河子广播电视报》全年发行93.6万份,《绿风诗刊》发行1.5万册。组织开展兵团成立50周年迎庆活动,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石成功演出,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落成,豫剧《古玛河》晋京演出获8个奖项。 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2004年,疾病预防、卫生监督执法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垦区有医院36个,门诊6个,病床位390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364人。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再创佳绩。2004年,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37次,参加运动员2万人。在国家、自治区、兵团各项比赛中共获金牌25枚,银牌30枚,铜牌41枚;9人破8项自治区青少年纪录;6人达国家一级以上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78人达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95人达国家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少年业余体校输送各类体育人才42人;全年举办13项青少年体育赛事。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4年末,垦区总人口64.2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2%,其中男性32.96万人,占总人口的51.3%,女性31.33万人,占总人口的48.7%。少数民族3.42万人,占总人口的5.3%;汉族60.86万人,占总人口的94.7%。全年人口出生率6.33‰,人口死亡率4.1‰,人口自然增长率2.23‰,计划生育率99.8%。 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成效显著。2004年,师市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就业和再就业。2004年末,垦区社会劳动者人数22.74万人,比上年下降1.7%。师市全社会劳动者人数达21.64万人,下降1.7%。从产业结构看,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去年的35.7:25.6:38.7变化为34.8:24.3:40.9;年末师市在岗职工人数13.34万人,下降9.3%,其中企业单位职工11.04万人,下降10.9%,事业单位职工1.84万人,下降0.4%,机关单位职工0.46万人,下降0.5%。当年师市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再就业804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荣获“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两个确保”继续巩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全面实施,医疗保险政策进一步完善,个人负担水平逐步趋于合理。五项基金征缴率达98%,养老金和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率保持100%。年末有17.61万职工、10.14万离退休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收缴养老保险3.66亿元,支付7.33亿元;参加医疗保险25.36万人,工伤保险11.59万人、生育保险13.11万人,失业保险5.69万人。切实关注生活困难群体,大力开展社会救助活动,2.52万人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发放低保金1240万元,为1662户特困户发放慰问金34万元。完成城市危旧平房改造3025套,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垦区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11597元,比上年减少668元;师市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11241元,减少1021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74元,增加373元,农牧团场人均纯收入5099元,增加343元;石河子乡农民人均纯收入5146元,增加164元。全年城乡住宅竣工面积59.22万平方米。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年内重点污染治理项目2个,完成投资27.4万元。污水处理厂正在抓紧建设,垃圾处理设施更加完善,企业污染治理得到加强。坚持了市区空气质量预报工作,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标准(含二级)的天数全年达到92%,市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自然降尘四大指标及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噪声平均值均符合国家标准。 十一、石河子市 2004年,石河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完成生产总值4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2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9.15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21.24亿元,增长14.1%。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7.17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2.79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4.47亿元,增长15.0%,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68亿元,增长5.0%。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完成公路货运量545.9万吨,降低21.1%,客运量3972万人,增长28.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1亿元,增长10.2%。 职工收入增加,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市区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13352元,比上年增加1049元。市区年末总人口32.4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5.0%。人口出生率6.5‰、人口死亡率3.1‰、人口自然增长率3.4‰,计划生育率99.77%。 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2004年,市政府坚持城市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世纪公园二期工程和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改建等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完成。通过全市人民的努力,2004年石河子市荣获首批“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称号、连续第五次荣获“自治区文明城市”称号、荣获自治区“城市天山杯”竞赛“七连冠”和“新疆十佳旅游景区”等称号。到年底,市区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24.8万立方米/日,供水总量5941万立方米;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2.13万户,液化气用户已达3.66万户,供气总量2850吨;供热面积达740万平方米;市政道路总长度414公里;有园林绿地860公顷,公共绿地237公顷;有公交运营车辆344辆,新增公交线路1条,延长3条,城市出租汽车更新基本完成,现有1223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市政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自来水普及率100%,燃气普及率86.5%,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2.35标台,人均道路面积17.37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8.51平方米,建城区绿化覆盖率40.04%,粪便处理率100%,水冲厕所比率75.83%。城乡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城市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对外影响和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