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一师阿拉尔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0-01-20 农一师阿拉尔市统计局

建筑业抓住农田水利、道路、市政工程、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建设的机遇,积极承接师内外施工任务,全年生产创下历史新高,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36亿元,增长12%,施工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83亿元,增长19.6%,竣工产值12.1亿元,增长27.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0万平方米,增长7.5%,本年新开工面积81万平方米,增长24.6%,实现竣工面积75万平方米,增长8.7%。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营业利润3160万元,增长16.8%,上缴税金2229万元,增长10.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按用途分:建筑工程投资17.2亿元,增长22%,安装工程投资1.4亿元,增长67.1%,设备工器具购置5.66亿元,下降15.1%,投资构成以建筑工程为主,占总投资的66.5%;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7亿元,增长45.4%,其中: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完成投资1.01亿元、0.39亿元、0.3亿元、0.04亿元和6.96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14亿元,下降33.1%,其中:采矿业、制造业及电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完成投资0.13亿元、1.87亿元和2.11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亿元,增长24.6%,其中:交通运输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科教文卫机构建设分别完成投资4.56亿元、2.86亿元和2.4亿元。按资金来源分:国家预算内资金5.13亿元,增长40.8%,国内贷款2.42亿元,下降14.8%,自筹资金14.12亿元,增长32.9%,其他资金3.3亿元,下降22.2%,投资资金来源渠道以单位自筹、其它资金和国家预算为主,分别占总投资的54.7%、19.8%和12.8%。

为全面部署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涉及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完成了11个团场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新节水灌溉、水库除险加固和渠道“双防”等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土地整理投入1200万元;阿塔公路全线通车,十六团至三团、金银川至喀拉库勒公路完成工程量的60%,85.8公里的通连公路和5个团场58.4公里的通营公路项目全部完工,较大地改善了职工群众出行条件;3所团场寄宿制学校竣工投入使用;完成解危解困住房改造2100户,共16.78万平方米;新增人饮改水投资4329.2万元。

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师市全年衔接落实各类项目138项,争取上级项目资金3.96亿元;引进外资256.4万美元,利用外资1450万欧元。陕西杨凌博迪森生物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万吨农化项目、天马棉业10万锭纱厂、溢盛集团植物蛋白项目、南口建安塑钢门窗综合加工项目、塔水处玻璃钢管厂、十团红枣深加工项目等相继落户阿拉尔市。

随着阿拉尔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垃圾处理、城网改造、“三五九”屯垦纪念馆等工程陆续开工建设,新井子路、胜利大道竣工通车,日处理3万吨水厂扩建工程建成使用,完成房地产开发23万平方米,新增供热面积12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4万平方米,城市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号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新建园区道路2.4公里,完成了96万平方米的生产蓄水池和3.4公里生产给水管网工程,新建输电线路13公里。

五、公路运输业

2006年底,师市拥有民用车辆3.8万辆,比上年增长16%,其中:民用汽车保有量7986辆,增长1.6倍,民用汽车中:载客汽车2686辆,增长26.2%,载货汽车741辆,下降7.4%。客运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公路运输业全年完成客运量421万人,增长17.6%,客运周转量37723万人公里,增长17.1%;货运量345万吨,增长5.2%,货物周转量30962万吨公里,增长4.9%,实现全年营运收入1.7亿元,增长6.6%,个体运输户纯收入4957万元,增长7.7%。

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

随着阿拉尔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居民消费环境明显改变,餐饮娱乐等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今年完善了商品产业化服务体系,加快各类农产品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增涉农销售网点133家,总数达到335家。新农乳业被兵团推荐为“双百工程”试点单位,供销公司与师外企业合作新建的物流公司正式运营。由群众自发成立的奶牛、辣椒、香梨、水稻等各类专业协会,成为职工群众闯市场、增加收入重要渠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5.38亿元,增长9.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3亿元,增长21%,其他行业零售额0.02亿元,下降31.9%;全年全社会商品销售总额42.17亿元,增长1.1%,其中:限额以上商品销售总额35.79亿元,增长0.2%,国有经济商品销售总额36.12亿元,下降0.1%,个体经济商品销售总额6.06亿元,增长8.7%。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销售棉花18.5万吨,下降12.5%,销售化肥17.8万吨,下降0.4%,销售农药1732吨,下降33.1%,销售农膜4581吨,增长15.4%。

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业务范围,由单一棉麻产品向纺织机械、棉纱、活畜、果品、医疗器械、农业机械、劳务输出为主的多元结构发展,全年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729万美元,增长4.5%,其中:出口总额331万美元,增长4.7倍,进口总额1398万美元,下降12.4%。

七、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

2006年师市年末总人口28.94万人,较去年年末增加2000人,增长0.7%,全年出生人口1412人,较上年减少204人,下降12.6%;死亡人口1011人,较上年减少31人,下降3%;人口自然增长率1.39‰,较上年下降0.6个千分点。

为保持职工收入稳定增长,以减负为切入点,团场改革成效明显。根据兵团党委减负的要求,将5170万元减负任务分解到各单位,实际减负5665.5万元,承包职工总体负担下降11.3%,亩均40.5元,承包职工人均减负1780.64元;加大“两还”力度,清退71名干部承包土地10360亩,清退120名干部的生态开发资金760多万元,还田于民;清退19名干部购买大型农业机械20台,退股239.8万元,还利于民;深化团场机构改革,团场机关在职人员由1346人减少到714人,精减了47%,基本完成了纳编分流;加大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力度,有13个单位完成了新一轮土地承包,有17个单位近2万户承包职工建立以丰补歉资金6115万元。全师亩均上交籽棉较上轮承包期下降4.13公斤。

结合先进性教育,在师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大力倡导亲民、为民、爱民作风,开展“扶贫帮困”、“捐资助学”、“送温暖”活动,为困难群众捐款80.24万元,捐物6686件、价值33万元,为基层捐赠各类书籍1.14万册。坚持机关干部挂钩基层制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参保率达100%,当年实现就业再就业1108人;5.37万户(次)低保对象共11.45万人(次),实现了应保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