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一师阿拉尔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农一师阿拉尔市统计局 2006年3月 2005年,师市党委认真贯彻党委八届五次、六次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师市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协调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速增长,初步核算,师市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9.7亿元,比上年增长9%(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亿元,增长8.9%;第二产业增加值7.8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9.9亿元,增长13%。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5.4%、19.6%和2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6%、9.6%和37.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7、0.9和3.4个百分点。实现人均生产总值13941元,比上年增长7.4%。 今年师市制定出台了与“1+3”改革相配套的一系列政策,全师土地长期固定承包和生产资料自理率均达到100%,有4100多名职工已由“两费自理”向年初一次性交清利费过渡。继续加大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其中:医药公司完成改制,由青松塔里木建安公司控股经营;青松建化总厂改制、组建矿业公司工作进展顺利;银海纺织公司已进入破产程序。团场机构改革有序推进,中心团场工作得到加强,新农开发“五分开”工作逐步规范;进行非义务教育教师聘用制和岗位管理改革试点,加快阿拉尔市和团场小城镇社区建设。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师、团、连预算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预算制度不断完善,质量逐步提高,在师市直属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施了“零”基预算。加强审计监督,继续完善财务监管制度,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资金管理不断加强。 经济发展与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低、进程慢,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还不大。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居住环境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资金、能源、交通等影响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突出。三是品牌战略实施的力度不大,缺乏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四是科技和人才对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工业、营销、金融、财税以及城镇化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缺乏。五是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长期存在,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农业 农业生产环境优于往年,在克服各种自然灾害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下,棉花继续保持高产、稳产。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1亿元,增长11.1%。 农作物播种面积12.95万公顷(194.2万亩),比上年下降0.2%。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54万公顷(38万亩),增长1.5%;油料种植面积9公顷(135亩),下降94.3%;棉花种植面积9.67万公顷(145万亩),下降0.6%;蔬菜种植面积1349公顷(2.02万亩),下降19.7%,瓜果种植面积255公顷(3825亩),下降63.5%。 高密度栽培、精量播种和滴灌等科学技术的应用,使今年农作物产量实现丰产丰收,体现出单产增加,棉花质量好、品质优、异性纤维少,色泽佳,高等级棉成为主流等级,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棉花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粮食产量20.2万吨,增长9.1%;棉花21.5万吨,增长11.2%;蔬菜3.1万吨,下降24.9%;水果6.9万吨,增长24.2%。 林业的发展得到高度重视,加快推进“三五九”生态建设和优质果品基地建设,保护自然资源,林业生态建设做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有力措施,力求生产与生态一致、发展与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师市计划用5至8年时间,建成9道绿色屏障,让树木环抱各团场及四大水库,创造良好的生态和发展环境。在胡杨林、杨树林等树木与小麦、棉花等农作物之间种植苹果树、梨树、枣树、核桃和杏树等,大大提高了农田林网化程度,今年阿拉尔垦区降水量比过去增加57%,春秋两季风力强度和次数比过去减少了30%,区域性气候的改善,不仅保护了塔里木河,而且为农业丰产丰收提供了条件,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931公顷(2.9万亩),比上年下降8.6%,其中退耕还林962公顷(1.4万亩),增长68.2%。 畜牧业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以“十五”末人均5头畜为目标,大力实施“千家万户养畜、致富千家万户”工程,目前已建成养殖小区315个,基本实现了“一连一养殖小区”的目标。为克服禽流感的不利影响,加快良种繁育、畜牧技术服务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依托庭院养殖,加快奶牛基地建设,饲养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带动作用初显,推动了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年末牲畜存栏头数突破70万头,达到71.4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3.1%。肉类、羊毛、禽蛋、牛奶等主要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1.77万吨,比上年增长8.5%,其中,牛、羊肉分别增长51.8%和21.1%,猪肉下降3.5%,牛奶增长1.26倍,绵羊毛增长12.8%,禽蛋下降10.6%,水产品产量3223吨,增长27.7%。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2.9万千瓦,增长10.7%,其中农用排灌机械动力5.3万千瓦时,增长12.8%;大中型拖拉机3401台,增长4.2%;小型拖拉机3898台,增长15.4%;化肥施用量(折纯)8万吨,增长3.3%;用电量1.4亿千瓦小时,增长5%;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40.8千公顷(211万亩),增长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速加快,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9亿元,增长6%。完成工业总产值13.8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增长16.1%。其中轻工业5.5亿元,增长28.2%,重工业8.3亿元,增长9.3%;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2.9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93.6%。主要工业产品中,轻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重工业产品产量增长幅度不大,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如下:原煤11.7万吨,下降4.4%,水泥86.8万吨,增长5.9%,原油3562吨,增长2倍,硫酸2.1万吨,增长54.1%,盐酸5231吨,增长17.4%,烧碱504吨,增长55.6%,农用化肥8624吨,增长21.1%,商品混凝土2.8万吨,下降52.4%,发电量3万千瓦时,增长0.6%,打包铁丝3585吨,增长8.5%,供热175万吉焦,增长1.3倍,棉纱1.3万吨,增长24.4%,布351万米,下降25.6%,塑料制品1.6万吨,下降24%,酒类1053千升,下降13.4%,砖1.4万块,下降10.7%,大米2.3万吨,下降50.6%,小麦粉2389吨,下降2.1%,食用植物油2.4万吨,下降15%,配混合饲料4.3万吨,增长10.3%,甘草浸膏2057吨,增长19.6%,棉浆粕1.9万吨,增长1倍多。5万吨粘胶丝项目正加紧实施,塑业、化肥工业和农机制造业加大内改外联力度,支农工业不断壮大,整合种业、米业、酒业、乳业等,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