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地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地区各族人民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机遇,按照地委确定的改革发展思路和总体工作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种种困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地区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趋向合理;工业生产保持增长;最终消费需求逐步活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据初步测算,全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1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4.4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18.8亿元,增长7.2%。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1%、35.8%和47.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745元,比上年增长5.5%。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新的经济增长点明显不足,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二是投资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的能力还停留在一般水平上,利用外资的大项目不多,相当一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三是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弱。四是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五是社会就业、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工作潜在的压力仍然较大。六是部分农牧民和城镇居民的生活还比较困难。 二、农业 2002年,地区继续以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全面实施“南园北牧”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市场需求指导生产,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步伐,有力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6亿元,增长5.0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5.88万亩,比上年减少0.32万亩,产量7.33万吨,下降6.2%;棉花播种面积7.41万亩,比上年减少3.68万亩,产量0.76万吨,下降30.9%。由于调整结构,瓜果、蔬菜等产量有所提高。全年瓜类播种面积达4.46万亩,比上年增加0.98万亩,产量7.95万吨,增长37.9%;果类面积9.62万亩,比上年增长14.4%,产量3.92万吨,增长1倍,其中:葡萄产量3.32万吨,增长107%,红枣产量1736吨,增长36.5%;全年蔬菜产量7.15万吨,比上年增长8.19%。2002年完成造林面积5.4万亩,比上年增长2.4倍。 畜牧业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年末牲畜存栏数为114.72万头,比上年增长4.12%,全年牲畜出栏72.51万头,比上年多出栏3.15万头;肉类总产量达2.13万吨,增长4.45%;牛奶产量1.16万吨,增长6.6%;水产品产量817吨,下降23.86%。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全地区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6.09亿元,增长12.4%;完成营业收入5.83亿元,增长9.3%;上交国家税金2147万元,增长49.4%;实现净利润3626万元,增长10.1%。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3.43万千瓦,增长3.59%;其中:农用排灌机械3.3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59%,农用拖拉机1.05万台,比上年增加了335台;农村用电量达8670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07%;化肥施用量(折纯)5211吨,比上年下降9.7%;年末有效灌溉面积54.83万亩,比上年下降17.92%。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地区坚持以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为重点,继续做强壮大优势产业,积极推进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完成工业总产值19.56亿元,比上年增长9.4%。 分规模来看:全部国有独立核算企业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05亿元,比上年增长8.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原煤产量329.96万吨,增长21.3%;铁矿石原矿量134.69万吨,下降2.0%;发电量6.66亿千瓦时,下降6.1%;水泥32万吨,下降7.2%;花岗石板材5.2万平方米,下降20.6%;纯碱8.53万吨,增长1.7%;硫化碱7.87万吨,增长36.4%;原盐16.8万吨,增长4.3%;棉纱1.44万吨,增长19.1%;肠衣135万把,增长27.4%;葡萄酒1007吨,增长36.1%;液体乳1321吨,增长13.4%。 分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下同):重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98亿元,比上年增长4.97%;轻工业实现总产值3.07亿元,增长21.62%。 从产销衔接情况看: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1.5%,比上年提高4.68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产销率为101.5%,比上年提高4.47个百分点;轻工业产销率为101.3%,比上年提高5.39个百分点。 从经济效益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仍在低水平徘徊。2002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1.46%,比上年下降了1.58个百分点。在考核的七项经济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为4.5%,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07.6%,同比减少了30.9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8.99%,同比下降了0.97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达22529元/人,平均每人多创造增加值2913元,产品销售率为101.5%,提高了4.6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0.12%,降低0.1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0.89次/年,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06次/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亏损企业16家,亏损面为34.8%,比上年扩大了5.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达3357万元,比上年增亏493万元。全年实现净利润由2001年的426.1万元下降为2002年的191.9万元。 建筑业继续为拉动经济增长做出贡献。2002年全地区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9362万元,施工工程341个,其中报建工程68项,公开招标工程66项,公开招投标率达97%。施工工程当年竣工165项。2002年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56886元/人,实现利润113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2002年全地区按统计口径统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1亿元,比上年增长28.73%。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1.37亿元,较上年增长82.21%;更新改造投资0.65亿元,比上年下降31.58%;房地产开发投资1.93亿元,比上年下降41.16%,商品房销售面积13.4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0.6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12.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4.54%。投资结构继续改善,资金重点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分三次产业结构看:用于第一产业投资0.43亿元,较上年增长2.38%;用于第二产业投资8.84亿元,较上年增长2.07倍;用于第三产业投资3.68亿元,较上年下降24.74%。本年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11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82个,本年投产项目达60个。年末新增固定资产6.28亿元,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铁矿石原矿开采30万吨/年,火力发电12.5万千瓦,水库容量(总库容)67万立方米,城市道路扩建116.1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