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地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吐鲁番地区统计局

2003年,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地区上下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积极应对新情况,克服“非典”及大风、低温、霜冻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国民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呈现出速度和效益、供给和需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实现率先在全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56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地方属完成4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54亿元,比上年增长5.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36亿元,比上年增长9.2%。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1.02%、66.61%、22.37%。与去年相比,第一、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在地区生产总值13.2%的增速中,第一产业拉动0.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10.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2.15个百分点。在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55.91亿元,占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6%,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略有上升。2003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102.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从分类消费品价格指数看:食品类108.0%,比上年提高9.6个百分点;烟酒及日用品类100.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衣着类99.0%,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95.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100.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类98.8%,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居住类104.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为99.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积极落实就业政策,拓展多渠道就业形式。2003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达31.06万人,比上年增长3.28%,其中单位职工从业人员6.66万人,比上年增长0.71%;城乡私营及个体从业人员4.51万人,比上年增长16.14%。全社会从业人员按三次产业分的比重分别是57.57%、13.84%、28.62%,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1.46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0.19和1.27个百分点。全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办职业介绍机构7个,新增就业岗位7187个,安置“4050”人员上岗1123人。安排大中专毕业生就业786人。

至年末,全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986人,登记失业率为3.44%,比上年增高0.24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6.37亿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种植业完成产值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7.5%;畜牧业完成产值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1%;渔业完成产值0.02亿元,比上年下降7.95%。

种植业结构依托市场,结构调整力度大、效果好。今年棉花种植面积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7.25万亩,比上年增长2.2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0.89万亩,比上年减少7.88万亩,下降20.32%;棉花播种面积16.16万亩,比上年增加8.12万亩,增长1.01倍;油料作物种植面积0.63万亩,比上年下降40.%;蔬菜种植面积4.79万亩,增长2.35%;瓜类种植面积7.8万亩,下降7.36%;苜蓿种植面积7.25万亩,增长79.01%;孜然种植面积9.22万亩,下降7.52%。在主要农作物中,受播种面积的影响,产量增长的作物有棉花、蔬菜、苜蓿,分别增长87.62%、4.98%、1.53倍;产量下降的有粮食、油料、葡萄、瓜、孜然,分别下降20.17%、44.60%、4.21%、0.71%和19.4%。葡萄面积增加,反季节葡萄试种成功。全年葡萄总面积40.75万亩,增加1.77万亩,比上年增长4.54%,产量达50.45万吨,受病虫害的影响,比上年下降4.21%。

200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积极发展牛羊育肥和奶业产业,扶持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使畜牧业呈现出持续增长势头。年末牲畜存栏头数为108.83万头(只),比上年增长4.41%;肉类总产量35235吨,比上年增长17.52%;绵羊毛产量2059吨,比上年增长2.44%;牛奶产量16246吨,比上年增长12.86%;禽蛋产量412吨,比上年增长16.38%;水产品产量291吨,比上年下降9.35%;全年牛羊育肥头数为235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2%;新增育肥户2021户,发放牛羊育肥贷款11791.7万元。在农牧民人均增收318元中,有89元是来自畜牧业。畜牧业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2.40%,比上年提高1.93个百分点。

全地区投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资金达5975万元。本年完成造林面积7.08万亩,比上年下降27.74%,其中:退耕还林面积4.95万亩,比上年下降5.20%。坚持造管并重,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乡镇企业继续发展,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3.49亿元,比上年增长6.03%。其中,工业总产值6.29亿元,比上年增长9.30%。乡镇企业增加值3.67亿元,比上年增长3.69%;营业收入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6.14%。上缴税金0.56亿元,比上年增长2.80%。

2003年末全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48.52万千瓦,比上年下降1.28%;农用排灌动力机械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5%;大中型拖拉机1301台,比上年减少20台;农村用电量24185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5.2%;年末有效灌溉面积为47.52万亩,比上年增长3.22%。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今年地区工业以石油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围绕实现区域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使地区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全年地区完成全口径工业总产值6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地方属完成工业总产值1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9%。

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产值4.48亿元,比上年增长8.62%,增幅比上年下降5.58个百分点。重工业完成产值60.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61%,增幅比上年加快10.61个百分点,重工业快于轻工业11.99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原油加工量完成7.84万吨,增长25.71%;天然原油235.01万吨,下降6.37%;水泥产量增长29.92%;葡萄酒产量增长8.80%;棉纱产量增长14.71%;天然气产量增长8.03%;原煤产量增长45.60%。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明显提高。全年地区乡及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64.05亿元,产销率为99.31%,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地方属实现销售产值13.80亿元,产销率为98.5%,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情况良好,受原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全年限额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净盈利19.15亿元,比上年增长56.7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60.11%,同比提高110.84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8.57%,比上年提高3.17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4.33%,比上年提高20.7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48.21%,比上年下降4.0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4.59次,比上年加快1.2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0.28%,比上年提高15.8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1.02万元/人,比上年增加4.38万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