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5、资源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州主要工业品产量保持增长势头。原煤生产250万吨,增长93.8%;原盐132万吨,增长55.2%;纯碱17万吨,增长126.9%;天然原油221万吨,下降0.2%;年产天然气23亿立方米,增长25.8%;原油加工量95万吨,增长16.1%;钾肥实物量241万吨,增长16.1%;铅精矿含铅量6.7万吨,增长9.7%;锌精矿含锌量8.2万吨,增长13.6%;铁矿石成品矿43万吨,增长55.6%;水泥19万吨,增长26.2%。(主要产品产量见附表)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全州进一步加强项目和投资工作,加大对基础设施、优势产业、生态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坚持项目带动经济发展,使全州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海西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2.06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十五”累计总投资343亿元,是“九五”累计投资的2.8倍。2005年上报口径固定资产投资额6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州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为36.45亿元,比上年增长48.6%。 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青藏铁路格拉段全线铺通、西格段二线应急工程开工建设。315国道察汗诺-德令哈段、西部通道当金山-花土沟改造和天木公路基本完成。德令哈-乌兰、锡铁山-鱼卡、热水-江仓-木里110千伏输电工程及主要城镇道路、污水处理、供水管网等市政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盐湖集团钾肥综合利用一期、青海碱业二期、青海油田30万吨甲醇、中浩60万吨甲醇、肯德柯克铁矿开发等一批新的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开工建设,油气资源、盐湖化工、煤炭开发、有色金属等工业项目进展良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入国家第一批试点产业园区。2005年全州共实施施工项目271个,比上年新增1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87个。竣工投产项目161个,比上年增加30个。 五、国内贸易 随着全州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增强及各大节日消费的拉动,使全州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2005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十五”年均增长17.6%,比“九五”时期提高7.2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市场1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占整个市场的比重达83.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占整个市场的比重为16.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1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餐饮业零售额2.62亿元,比上年增长0.1%;其他行业零售额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六、邮电和旅游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2005年邮电业务收入27959万元,比上年增长1.9%,“十五”年均增长19.8%。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4.76万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6.11万户,比上年增长41.9%。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15.3万户,比上年下降3.2%。 全州旅游事业迅猛发展。2005年全州共接待境内外游客86.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4%;实现旅游总收入1.2亿元,比上年增长41.9%。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5年全州继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使财政收支成为近年来增加最多、增幅最高、均衡性最好的一年。2005年全地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15亿元,比上年增长36.3%,“十五”年均增长29.5%,比“九五”时期提高19.3个百分点。其中:中央级收入实现12.28亿元,增长39.2%,“十五”年均增长35.5%;省级收入完成1.71亿元,增长17.6%,“十五”年均增长21.3%;州县级收入完成6.16亿元,增长36.6%,“十五”年均增长22.9%。全州一般预算支出12.4亿元,增长22.7%,“十五”年均增长22.9%,比“九五”时期提高8.6个百分点。其中公共类支出8.19亿元,增长23.7%;社会保障类支出1.3亿元,下降3.3%;经济建设类支出2.28亿元,增长27.8%;其他支出0.64元,增长74.5%。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2005年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9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十五”年均增长19.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78亿元,增长18.8%,“十五”年均增长16%。各项贷款余额44.9亿元,比上年增长7.8%,“十五”年均增长6%。2005年全州现金累计收入230.45亿元,现金累计支出237.64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7.19亿元,同比多投放1.9亿元,增长36.1%。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2005年全年保费收入11031万元,增长4.6%,“十五”年均增长5.7%。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5453万元,增长13.8%;寿险保费收入5577.62万元,下降3.2%。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4715万元,增长2倍。其中财产险赔款2944.7万元,增长16.9%;短期人身险赔款及寿险给付21770万元,增长2.8倍。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州各类学校178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67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校77所,幼儿园32所。全州共招收各类学生17692人,其中:中专生229人,普通中学9303人,职业中学99人,小学生8061人。全州各类学校在校人数80139人,其中:中专生294人,普通中学生26417人,职业中学生150人,小学生45034人,幼儿园学生8244人。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5313人,其中:专职教师440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比“九五”末提高0.71个百分点。其中:纯牧区学龄儿童入学率9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比“九五”末提高9.9个百分点。 继续加大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力度,加强技术创新,使科技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全州实施科技项目32项,其中:省级10项,州级22项。“十五”期间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50项,取得省级科技成果28项,州级科技成果35项,授权专利15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4项。2005年落实科研经费319.5万元,其中落实省级经费219.5万元,州级100万元,“十五”期间累计共落实科研经费1262万元。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末,全州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8个,其中艺术表演团1个,图书馆3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10个,民族博物馆2座,文物管理所2个。有线电视台8座、电视台2座、电视差转台28座、卫星收转台223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2%,广播人口覆盖率90%。 卫生事业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门类齐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州、市、县、乡(镇)卫生防疫及医疗网络已基本健全。2005年全州拥有各类卫生机构74所,其中医院10所,疾控中心9个,乡镇卫生院36所。病床数1322张,全部卫生技术人员1844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人。全州拥有村卫生室162所,两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70%以上。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从无到有,2005年全州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牧民达11.9万人,参合率达93.6%,合作医疗基金达377.54万元。 |